藝術街坊店家
滬尾偕醫館 淡水在清末不僅是國際港,也是新文化入台之門窗,現代醫療也在此發軔。
1872年,馬偕抵淡水後即在其寓所為人診病派藥,尤以拔牙最為聞名,一手拿鉗一手抱聖經成為他的標緻。馬偕博士也在淡水開設「滬尾醫館」,並聘海關所屬之洋醫到此駐診,與為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
今日馬偕街六號之醫館建築,為 1879 年馬偕獲一位同姓馬偕婦人為紀念亡夫馬偕船長之捐款而改建的,於 9 月 14 日落成,故名「滬尾偕醫館」,同年在此也曾發現全球首宗「肺蛭蟲」病例,而名聞一時。
偕醫館建築為馬偕所設計,屋體為閩南式民宅,卻有西洋門窗,極富趣味,樸實的外貌很難讓人聯想到是台灣現代醫學發祥地,當時偕醫館是相當具水準的醫院,有病例檔案、醫學報告,和初診、複診掛號制度,候診時還有衛生保健等民眾教育。
此醫館不僅因造福民眾而享聲譽,1884年中法戰爭時也因搶救傷兵而獲軍功。
後人因應時局需要,於1912年移往台北新建的現代化院舍,即今馬偕紀念醫院。此後,偕醫館曾作為福音書房、神學院、也出租為民宅、診所,二戰期間由淡水教會購得後又作為婦女教育中心、學舍、圖書館和幼稚園教室。建築體也多次修茸,但大致完整保存至今,已被台北縣政府指定為古蹟。
目前醫館裡還保有洗濯台、壁爐、門鐘,及馬偕的藥罐等珍貴文物。 清末的滬尾偕醫館(馬偕博士立於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