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讓不當的歷史高牆倒下

                                        張寶釧   

  從收取稅務的海關角色演變到軍事駐防重地的「淡水海關碼頭」,這個屬於公務機關及軍事管制的空間,長期以來對外人而言是個充滿神祕的區塊,其中高高的圍牆及門禁管制的作為,更嚴重的阻絕了空間與淡水在地的關聯。對所有淡水人而言,淡水海關碼頭是一個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訊息陌生的地方。這樣的觀感一直到了民國87年,為了擔憂因建設而破壞淡水河岸生態及景觀的反興建沿河快速道路議題的發酵,學者與淡水文史團體因而組成了「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他們藉由抗爭、連署、與政府及民意代表對話的過程,並以指定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海關碼頭、水上機場及氣象觀測所,幾個沿淡水河畔而建築的歷史空間為古蹟來做為搶救淡水河岸的策略。就在眾人多方奔波與努力下,終於在民國89年6月27日以代表淡水開港徵稅重要性的「淡水海關碼頭」,終經臺北縣政府將其指定為縣定古蹟。

  冠上古蹟稱謂的「淡水海關碼頭」仍為軍方所用,為此管理維護的工作也由軍方來負責。可惜年久失修又欠缺正確保養的「淡水海關碼頭」,因歲月及河水的衝擊,碼頭的東岸開始傾圮甚至倒塌。這個因失去軍事功能又嚴重損傷的碼頭,也因此交與文化資產管理的單位進行修復、活化及管理的行動。

  此刻,我們欣見古蹟交與文化單位來管理維護,更欣慰毀壞的古蹟空間開始進入整修的階段。但「淡水海關碼頭」從交付文化局管理開始,屬於空間修復與活化的議題卻仍封閉在高牆之內作業,對於未來古蹟空間修復與活化的方向,在地居民仍舊是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淡水海關碼頭」與在地的關聯。而文化資產保存最可貴的是,與在地情感一脈相通的歷史,這個與在地環環相扣的生命共同體,才是文化資產見證歷史最可貴的精隨。

  在此誠摯的呼籲:文化資產經營管理的作為,應改變過去政府與專家單一決策的思維,從尊重在地生活的情感開始,進而廣納不同見解與聲音,在空間上回應古蹟本體歷史意義與價值,力求將封閉的空間轉換成對「人」友善的空間;在活化議題上應力求以在地情感的觀點出發,而非以觀光導向的思維去經營歷史空間,並從中架構「在地出發,放眼世界」的信念,拋開過去不當的觀念與不適切的作為,讓曾經不當的歷史高牆倒下吧!期待政府與民意能從學習與尊重的心態中,戮力落實文化資產「為民共有」的目標,相信「淡水海關碼頭」的活化與再利用對在地居民而言,會是一個新價值核心的誕生和一個期待擁抱「城市老空間」的夢想。

回首頁 返回TOP

 

 

 

 

 

 

 

 

 

 

 

 

 

 

 

 

 

 

 

 

 

 

 

 

 

 

 

 

 

 

 

 

 

行有餘力而後助人

老街「手舞」創免費藝術展場

                     黃偵鈞

  淡水林立不少藝術空間,有古董、陶藝、畫廊…等等,其中位於老街末段,由三芝藝術家陳文祥經營的「手舞」,是一間小而美的「淡水藝術家作品展示店」,自今年年中起將店面開放部分空間,免費提供藝術家展覽申請,從邀請朋友開始,自七月份起已經推出四檔不同媒材的展覽,第一檔推出金山柴窯五人展出柴燒之美,接著是油畫、陶作、版畫,而目前正在展出的則是木作,希望藉此吸引更多人踏進手舞,也盼促進現代藝術的交流。
  說起五年前在淡水設店,選擇馬偕三角公園處,當時承租空間僅四坪,陳文祥表示,「當初目的單純,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能見度!」在經營較為穩定之後,希望顧客得到一個更為寧靜放鬆的環境,轉而遷到老街後段,讓顧客不只是來逛藝品,也能悠閒地坐下來喝茶聊藝術。
  有感於2008年金融風暴後整體藝術市場萎縮,可供藝術作品的展覽機會更是大為減少,因而萌生轉型想法,三年前在機緣下承租了現在的店面,除了繼續維持店面藝品的多元性,陳文祥也進一步讓手舞兼具畫廊功能,引進更多的藝術創作,讓其他藝術家有更多曝光的機會,採取開放各種媒材創作進入,讓空間調性更為豐富多元,方法是單純提供場地,展覽形式則尊重藝術家自己的想法,也藉此讓大家每次踏進都有新的感受。
  不同於大多藝術科班出身的創作者,陳文祥高中學的是電機,也因為如此使他兼具工業與藝術的人脈,非常善於經營之道,同時擁有創作者、策展人、藝術經紀人的身分,他坦言獨立營生並不容易,他也了解多數藝術家的困難在於無法同時進行創作又兼顧藝術經紀。就台灣近年的陶藝市場發展低迷,幾年前他開始以「生活陶」創作踏入中國市場,主要是抓住中國陶藝還在傳統與創新間摸索的時期,藉著生活器具推廣台灣陶藝,現階段已接獲不少來自中國的訂單,顯示了他多角經營且具有國際市場的嗅覺;日前他也於十一月中參與「上海國際陶瓷生活藝術博覽會」。
  陳文祥和妻子兩人皆從事藝術創作,店務分工經營,且在近年努力之下,於橫山打造了自己的陶窯。通常上午在三芝工作室,下午來到老街服務顧客。在老街上經營藝品店原本就不容易,手舞當屬其中的異數,就陳文祥五年來的觀察,本地客層原本就少,受景氣影響,近半年外地熟客也少上門,整體買氣的確下降也增加經營的困難度。
  然而不斷改變經營模式以應對市場變化的陳文祥,其實是希望能貢獻自己的力量,盼對台灣整體藝術文化有所提升,陳文祥也表示,近年公部門投注高額文化預算推動藝術活動的延續性堪慮,他強調這必須分為兩的層面來思考,一是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其產生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但就產業面而言,工藝則是極其脆弱的,需要細心呵護,他仍將這五年視為階段性的嘗試,也可說是一種現實的妥協,分享經營空間的理念,他謙虛的說:「行有餘而後助人」,除了樂藉生活陶創作向大眾推廣陶藝文化,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更會繼續堅持。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