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馬偕文化園區成立的必要性

                            江羽樺

  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淡水正式開港 成為北台灣最早發展的河口城鎮,有著東西 文化交織的歷史,也幸運地留下許多歷史遺 產,在新北市各區中擁有最多元豐富的古 蹟,包括淡水古蹟博物館、街角博物館、市 定古蹟等歷史建築物,超過30處以上的文化 建築為新北市各區之冠。其中多數古蹟集中 於老街周邊區域。分佈上分為漢人市街區 (包括中正路老街、重建街周圍地區),及 洋人古蹟區(紅毛城、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 邸、牛津學堂、馬偕墓園、淡水外僑墓園、 淡水教會、滬尾偕醫館周圍地區)。

▲圖為淡江中學校區內的女學堂(攝影/顏志新)

  在原有稱為「洋人古蹟區」的範圍,其 中多處跟十九世紀末來台的英屬加拿大籍的 宣教師馬偕博士有關。他於西元1872年從加 拿大來到陌生的國度,以淡水為根據地,展 開傳教、醫療、教育的工作,足跡踏遍當時 北台灣,包括南至大甲溪,東到花蓮,北到 基隆嶼等地。前後在台的29年歲月中,除了 在這些地方開設六十多間教會之外,並設立 包括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院、台灣第一所女學 校、台灣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為台灣的現 代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圖為淡江中學的八角樓校區(攝影/顏志新)

  而在現今稱為洋人古蹟區的範圍,屬於 與馬偕相關的建築或地點,但未納入古蹟或 歷史建築的部分,還包括位於真理大學校園 內的馬偕故居、牧師樓、姑娘樓等,淡江中 學內的女學堂、婦學堂、八角樓、男生體育 館、女生體育館,馬偕博士紀念圖書館,以 及馬偕街上的馬偕租屋地點和淡水河邊郵局 後方的馬偕上岸地點等共計11處,這些都是 與馬偕博士相關的歷史文化資產。 

▲圖為緊鄰長老教會的偕醫館(攝影/顏志新)

  就在各界為紀念馬偕來台1 4 0周年( s i n c e 1972)籌辦各項活動之際,企盼能將此範圍重新 定位正名為「馬偕文化園區」,取代原有看似 客觀卻又刻意劃分「土洋」的「洋人古蹟區」 名稱,並積極挖掘「馬偕文化園區」背後的積 極意涵,透過政府規劃配套,結合民間團體、 與馬偕相關的長老教會共同投入,讓後人學習 與感念馬偕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這會是由民間 發起,大規模將針對馬偕相關的地方歷史文化 和古蹟保存,作系統性的整理與再創造,連結 地方發展和商業契機的開創性方案。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