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大江大河也須小花小草相襯
給文化部龍應台部長的期許


蔡以倫

  網路流傳笑話:中國人嘲笑蒙古人,「蒙古是內陸國家,為何還有海軍?」,蒙古人不甘被譏,回諷:「你們中國不也設有文化部?」
其實,台灣也該為這則笑話自省。
  內閣改組,龍應台二月接任文建會主委。五月份,文建會即將升格文化部,業務除文化政策、設施、文創產業外,也將涵蓋原新聞局所管出版產業、電影管理等。升格目的,期望資源統籌,事權合一。
  龍應台上任時暢談她文化理念的「泥土化」核心價值。她表示,「泥土化」就是要回歸文化初衷,打造由下而上的肥沃土壤,讓每一顆民間文化種子都能夠著床、開花。「文化政策,一定要對得起窮困鄉村的孩子」,她感性期許,「十年後窮鄉小孩,不再自覺不如都市小孩。」龍應台侃侃而談的,其實是她個人成長經驗。
  然而,她的「十年」淺移默化期望論,恰與目前官式文化活動中,「節慶式」、「市集性」的速食做法相違背。官方燈會、高空煙火,一夕之間燒去多少民脂民膏。文化館場、文創活動,都以產出、產值與人數多寡作為成果評核。如果只想滿足窮鄉小孩親臨現場煙火秀,官方只需安排專車專人接送,即可拉近「城鄉差距」。但如此作為,文化豈有「泥土性」可言?
  龍應台擅長以細膩的人性故事,透過生花妙筆,喚起眾人集體意識。但文化行銷,還需建立在正確可行的文化政策之下。現行政策,既「患寡也患不均」,文化預算佔GDP僅兩趴,遠低於馬總統所稱要達成的四趴;財團壟斷文創資源,文化成為商品附加性的配套價值;官方資源未能統合,部會各行其是,文化活動未能主導風潮,走出特色。
  以大台北地區而言,淡水河岸的山河海區塊,歷史上曾有許多先民開墾、異族入侵的史詩故事,蘊含豐富文化動能,是台灣申登世界遺產的潛力點。但從中央到地方,農委會、經濟部、財政部、新北市等單位皆有管轄,權責多如牛毛,事權不統,河岸過度開發,卻未保留自身文化特色,反讓淡水地區文化觀光蒙上陰影,更遑論躋身國際級文化景點。
  在淡水,國小學童對於淡水人文歷史大多朗朗上口,顯示鄉土教學多有成效。但外地客對於淡水認知,卻只停留在河岸景點與老街小吃,甚少進行深度人文體驗。文化旅遊推廣不足,淡水在地漢洋交融文化優勢未能發揮。由小觀大,台灣各地旅遊景點不都如此?
  龍應台在台北市文化局長任內,曾奔走各局處,為保護一棵老樹成功請命,頗獲好評。我們期許,文建會升格文化部後,龍部長能扮演部會領頭羊的角色功能,保存並發揚台灣在地深層文化內涵,讓台灣文化觀光、文創產業得以走入國際,贏得尊敬。
  同時,我們也提醒龍部長,大江大河壯秀無邊,也須小花小草相襯才美。仰望中華文化的同時,別忘台灣「泥土」的芬芳。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