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從淡水申請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談失去獨特性的淡水 何以獲得國際青睞


蔡文凱

  「文化遺產」是指在歷史、藝術及學術上具有傑出普遍價值的人類遺跡,而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則是為了將人們在歷史上所留下的偉大文明遺跡、或具高度文化價值的建築留傳與後世,並且珍惜保護地球上珍貴的自然景觀。
  文化部(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決議的『世界文化遺產暨自然遺產保護公約』,將臺灣具有世界遺產潛力的18處景觀,列入爭取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之中。「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也在名單之中。
  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介紹「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的網頁上,可以知道淡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的原因如下~~「淡水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住範圍,歷經漢人墾拓,開港通商後成為西洋文化進入臺灣的門戶,西方的宗教、建築、醫療、教育等,皆以淡水為起點擴散至臺灣各處,尤以建築與人的活動影響深遠。淡水歷史區有很特殊的建築形式,靠河岸是商業及運輸設施;行政與防禦設施居高地;教育與宗教設施則設置於後方的山頂上,形塑特殊的聚落風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二項。」
  除此之外,「淡水與歐洲傳教士、醫生、教育家、外交人員及商人有強烈的連結,其實質證據是淡水地區呈現的殖民風格建築,包括學校、城堡、領事館、歐僑富商、本地富商所形塑的都市形體。聚落與貿易港口的策略性地位,見證不同統治權力在『外地』作出影響世界的決定,同時也影響該區思考、信仰及傳統。特別是歐洲人與當地居民的活動空間有明顯的區隔所呈現的都市風格,也是先民不同生活態度與規範的有形記憶。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六項。」
以上二段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對淡水文史景觀的描述,讓淡水人更加了解自己故鄉多元文化的特質;對於淡水獲得政府肯定,經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的殊榮,也讓身為淡水人的我們同感榮焉。
  近年來,政府為了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用、充實國人精神生活、以及發揚多元文化,大幅修正了「文化資產保存法」;今年5月20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升格為「文化部」,是行政院自民國38年以來唯一新增設的「部」,種種作法,顯示政府逐漸對文化的重視與發展。
  然而,雖說政府逐漸重視文化發展,但「經濟發展」的歩伐卻常凌駕「文化資產」保存之上,當兩者相抵觸時,人們總是就經濟利益而捨歷史文化,政府文化部門的聲音總是小於經濟發展部門的聲音,只因文化部門屬於花錢單位且成效收益緩慢,不像經濟發展部門常有立竿見影的效益,否則許多蘊含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文化史蹟也不會因經濟利益而輕易遭破壞滅失。
  淡水因為有其他地方所沒有的自然景觀與多元歷史文化,所以突顯其獨特之處。假如這些特質未被重視珍惜,而被過多的經濟建設、利益團體所破壞取代,將加速淡水失去其獨特性,最後,淡水只會變成臺灣眾多城市中的一個平凡城市罷了。失去獨特性的淡水何以獲得國際及人民的青睞呢? 期許政府文化相關部門,共同肩負起保存「淡水文化資產」的歷史任務。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