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對於文化國是論壇第六場「最小的其實最大 ─七八三五村落文化再造的落實」的幾點想法


宋立文

  文化部成立後,首任部長龍應台隨即召開一系列的文化國是論壇,第一階段共九場已於8月16日結束。文化國事論壇的第六場,主題為村落文化再造的落實,舉辦地點為淡水文化基金會所管理的殼牌倉庫,於7月26日由龍應台部長親自主持。此次出席與談的來賓有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藝術家吳瑪悧以及導演虞戡平。參與論壇的除了淡水當地的社區及文化相關人士之外,主要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社區工作者。

於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舉辦第六場文化國是論壇的龍應台文化部長(攝影/顏志新)

  此次討論的主題,著重在如何以村落或社區為單位作為文化發展的基礎,呼應了過去幾年全國各地推動社區營造所強調的精神,以社區為單位經營地方文化,理解及發現各地不同風土民情所孕育出來的生活百態。因此,各地方的社區代表在會中提出許多相關的經驗,希望未來文化部在資源分配上能夠照顧到地方上的需求。另一方面,由於四位與談人的工作多與地方基層的文化事務有關,因此提出來的看法也頗為中肯,大多著重在如何將社區營造工作的重點放在質而不在量,長時間的參與會比大拜拜式的節慶活動來的更重要。
  由於這樣的會議形式,參與人數眾多,容易流於各抒己見,難有深入的探討,因此無法期待有令人滿意的結論,不過有幾點倒是值得提出來供我們思考。第一,各地社區代表所遭遇的情況各不相同,因此其經驗值得彼此借鏡,作為往後推動社區營造的參考。相較之下,淡水推動社區營造的時間較早,影響層面也較為深入,因此發展上相對而言算是成熟,思考的重點便不在經費的取得,而是整體推動方式的細緻程度。第二,以文化部的位階來倡議文化的發展,不只是主流菁英式的,也須注重由地方而起的文化活動及參與,毋寧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資源的分配上,卻無法如此的容易。若是把有限的資源均佈在所有的社區村落,不可能產生足夠的效能,但是重點式的補助又容易導致分配不均的非議。因此推動的手法為何仍有待觀察。最後,過去一段時間,國內部分社區營造的工作有一個盲點,就是有資源下來,社區活動就動起來。資源一旦停止,社區就又失去活力。如此依賴公部門資源的社區營造活動,實難令人相信會激發出可長可久的成果。因此,如何由社區主動的、自願的推動工作,而不仰賴公部門的資源,才是社區營造的目的,也才會回到原本社區或村落的精神。由此檢驗淡水的社區活動,顯然也是成熟而令人滿意的。
  雖然此次論壇非為淡水而召開,但由此次論壇的內容來看,文化部所推動的政策實與淡水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簡而言之,就是以文化建設的思維取代經濟建設,並由基層提昇居民對文化的參與及關注,自然會產生由在地文化而起的創造力及生產力,進而從精神層面發展出更為宜居的家園。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