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

 

 淡水三芝山區裡的新現象


曾義明

  經過先前一段時間的沈寂,淡水地區的房屋市場,近三年來,受到台北大都會地區的炒作上漲的影響,房價呈現節節高昇,而建案也加足馬力推出。除了淡海新市鎮以外,這股風潮也捲進了淡水靠近大屯山的北新莊地區,雖然這些地區並非以大樓式的建案為主,但是也可以看得出來,北新路(從淡金路至北新莊一帶)一帶(許多是自有房屋)房屋開發也有升溫的跡象。這些房屋建設中夾雜許多類型,有自用型獨棟別墅,餐廳,咖啡廳等,一股以休閒產業為主角的開業風正在風起雲湧,除此之外,還有就是「神壇」與「寺廟」,這些在我們身邊的變化,是有深層的意義的,絕不能只以單純的商業活動來看待。
  以牛排館為例,不知從何時開始,三芝興起了一股開牛排餐廳的熱潮,看似帶來了許多的人潮,但是若仔細思考,這些牛排館與本地到底有何關係?首先,牛排肉肯定是來自於美國或是澳洲,對於本地農業完全沒有任何助益,如果朝好的地方來想,就是帶來人潮,也許因此就使當地農業產品多了一些的顧客,但是,這樣的消費,也只能使當地農業成為配角而已,而非主角。至於咖啡廳的狀況也是一樣,咖啡也並非是能由三芝地區來種植,所以也無法帶動當地農業。而這些投資者,十之八九也多是外地人士,他們投資獲利,當地人除了少數人能因此以出租房舍獲得收入之外,其他的利益是很有限的。
  由於以外來物產為主的觀光業,與當地的物產並無太大的關聯性, 也非主要由當地人所消費,所以它與當地文化是脫離的。觀光客來此消費,事實上只是免費的消費了山區的場景,但結果可能把地方的房價炒高,而引進了投資炒作房地產的歪風,而這也是都市地區人們所慣常使用的一種資產掠奪形式,使鄉村土地漸漸不事農業生產,且變成進行商業投資與投機的人所持有,長期而言,就只有慢慢使鄉村消失。
  其實大部分農民最希望的,還是單純的想在當地安居樂業,最好能用他們當地的物產產生經濟效益,這樣也才能吸引年輕人留在當地,投入農產業並且投入更多的年輕人智慧與活力。
  當然,要在現今的農業地區創造經濟產值,也不能墨守成規,加入一些創意是免不了的,像在彰化發跡的「微熱山丘」的土鳳梨酥,就是成功的與當地結合的案例,業者利用在地的土鳳梨作物,開發出有酸甜口味與纖維口感的土鳳梨酥,加上大陸觀光客的喜愛,因而創造當地極大的產值,所有在地農民均因此受益,年輕人願意回鄉,老農可以耕作,農村閒置人力可以有工作,這才是最為有效的發展地方的方式。
  所以以嚴謹的角度來看在淡水三芝山區的餐飲發展,它並非是健康的,而是有隱憂的,這種觀光發展方式就像是快速的移植法,直接移植與改裝成現代流行的模式。難道經濟的發展一定要用快速移植的方式才能達成嗎?! 答案是否定的, 那是我們沒計算到它所引發的對當地文化衝擊的成本, 當地原有產業也很難因此再度爬起來。這些外來投資業者來自外地,所以很難與當地產生聯結,如果沒有賺錢,就把土地賣掉然後走人了。
  神壇與寺廟的發展亦是令人擔憂,這些年來的寺廟規模,似乎愈來愈大,有很多只是為了吸引外來信眾,而非本地之信仰。過去當地的廟宇是為了鄉民平安,物產豊收,風調雨順為目地。但現在某些新的廟宇與神壇卻非常直接地,露骨且毫不掩飾的以求財為目地,漸漸脫離了與農業生活的關係。甚至有些神明是被引自於外來的密宗、西藏佛教或甚至於是泰國的四面佛,筆者認為不能將這個現象解釋為是對於宗教有包容性的表現,因為這些宗教的引入,純粹是為了經濟利益,而不是因為當地的需要,也不是屬於自然而然產生的信仰變遷。
  現代都市人過厭了都市水泥森林的日子,想要回歸自然,這是一種人性的本能,因為通常住在都市中,主要仍是因為生活機能健全的緣故,但是如果仔細的去想,有許多所謂的機能「可能」是不必要的,是過多的慾望所產生的,就像聖嚴法師所說的:「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如果是這樣的話,麼當我們到鄉野地區享受自然之樂時,就請盡量不要帶進太多的都市型態的消費,或嘗試大幅去改變鄉村的消費型態變成都市型態,就像:我們可以不要在三芝吃牛排,可以去吃當地的野菜,利己也利人,又能為當地農業延續命脈,不是更好嗎?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