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迎接淡水申登世遺的第一道曙光
「淡水海關與漢洋交流歷史文化路徑」文化景觀提報會勘側記

黃介宏

  本月21日上午,一群人在淡水第一漁港前集結。除了淡水文化基金會外,還有長老教會連易宗長老、蔡維倫牧師等文史工作者、紅樹林新聞台記者以及立委吳育昇辦公室張主任,古蹟審查委員李乾朗、蘇文魁等人,文化局曾繼田科長與古蹟博物館館方人員,共約廿名人員到場。如此浩浩蕩蕩動員所為何事?為的是指定埔頂地區文化景觀「淡水海關與漢洋交流歷史文化路徑」的審查會勘。
  會勘過程由淡水殼牌故事館謝德錫館長領勘,一行人自中正路旁一條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石階拾級而上,就抵達可俯視開闊的河海交界小白宮前廣場;此路徑形成始於1862年後海關設立及其相關宿舍之興建,包含紅毛城往淡水海關之坡道與小白宮及海關官員宿舍南側面河道路,由失戀橋沿山溝下切至河岸通往海關關署之路徑。
  自小白宮往東走到淡水街長多田榮吉故居,此路徑並興建了英國副領事官邸,促使自多田榮吉故居前斜向連接自失戀橋梯徑下,通向河岸與日式宿舍群之路徑形成。
  再從多田榮吉故居漫步至真理街,此處便是臺灣西式現代教育的文教區,也是馬偕牧師在海關建設之道路基礎下,於1875 年在埔頂海關官員之宿舍(現小白宮)旁建造其居所與供其他傳教士居住之教士宿舍(華雅各故居,現教士會館),之後又陸續於1882、1883 年創建牛津學堂與女學堂。位於埔頂的這些建築皆與海關官邸採相同座向,主要入口皆在面河之南側,是以建築南側的道路即成為主要對外聯絡的交通路徑。
  實地走過這些路徑便可發現其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指定為文化景觀當之無愧。古蹟審查委員一致肯定該路徑的指定若成功,必能對其他古蹟敏感區域的都市設計或公共建設規劃起示範性的作用。
  其實,市府早在2011年曾委託黃瑞茂擔任「世界遺產文資整備平台」的計畫主持人,其報告書中針對此區便提出建議:「因緊臨中正路商圈,及具有寬闊的視野,隨著淡水觀光業的發展,未來具有商業與觀光發展的潛力,所以未來的大興土木可能為遲早的事,如此看來,未免遭受惡質環境的破壞,容積率的控制更顯得重要與迫切。」(詳見本報第155期二版專題引述資料)。
  市府今年對此也有積極作為,新北市城鄉局先於2月7日召開第一次的「新北市淡水埔頂地區都市設計管制準則」研商會議,下月(3)14日又將召開第二次會議。我們也期盼市府能發揮效率,及早將大家如何在淡水埔頂地區妥善的開發文化觀光資源訂出準則,一來讓民間有所適從,二來也讓覬覦此處漠視大眾景觀權益的財團政客知所警惕!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