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淡水農業復興之路

蔡以倫

  即便淡海新市鎮一期空房率仍高,政府執意開發淡海二期,推動近六百公頃徵收計畫。「徵用民地,供財團開發」的模式,引發土地價格上漲預期心理。近來淡海新市鎮週邊土地價格蠢動,較一年前上漲數倍之多。淡海二期開發能否成功,尚在未定之天,但土地價格蠢動,卻成為政府帶頭「滅農」的另一亂象,不容忽視。
  去(2012)年底,建商以一坪46萬代價標得新市鎮一期土地,創下天價,成為近期淡海土地上漲的起點。三年前,淡海二期範圍內,淡金公路沿線一坪市價約兩、三萬土地,近日竟傳出炒作到十二、三萬。地主售地得款,又在淡海近郊山區獵地,淡水農地頗不平靜,甚至兄弟爭產、紛爭不斷。
  土地上漲,農業競爭力大不若前。試問,若農地一坪價格為10萬,種植哪種農產品,才能符合土地效益?恐怕農委會官員也沒有答案。土地要返農或開發建屋,答案不言可喻。綠色消費 低碳風潮 淡水農業復興的契機
  但近年「低碳飲食、綠色生活」概念風潮漸起,「食物里程」觀念也進入人心。「在地栽培、在地消費、在地飲食」,本是小農復興的新契機,但剛萌芽種籽,在淡水能否茁壯,還待考驗。
  大淡水地區,近兩年已有「農夫市集」(每週六於淡水捷運站),推廣有機蔬菜,宣導小農理念,頗有農業復興之象。但因淡水氣候、風土等因素,水果品項較少,攤友多為葉菜,品項單一,殊為可惜。
  淡水氣候條件,並非無法栽培果樹或其他經濟作物,早年山區椪柑滿山、茶樹成林,記憶猶新。但後來工廠吸納人工,農業走入窮途。近年淡水發展觀光農業,無極天元宮的吉野櫻盛開期,淡水交通為之途塞,成為全台賞花要景。山區滿是櫻花,淡水成了櫻花城,也招致重視本土品種植物人士的罵名。
  觀賞植物也能造就經濟產值,不該以外來種之名而斷然否定,因噎廢食。但要如何帶動在地產業,官方似乎缺乏善策,僅是安排接駁車,徒增更多人潮,反降低品質。
  農業發展已進入現代化經營領域,小農式的農業,更該重視行銷,用「說故事」的方式行銷農產(加工)品。官方近來在淡水大力宣傳「南瓜」、「蘿蔔」等農產,但上述作物全台皆有,在地形象的塑造,仍須加強。
  淡水屯山里有「紫藤」為主題的咖啡廳,紫藤成串,香氣四溢,每年總吸引媒體報導,民眾不遠千里而來。淡水義山里蔡家村,也栽培成區「洋甘菊」,這是德國人口中的「萬能花」,療癒效果十足。小花搖曳,幸福滿滿,也在香草同好圈享有盛名。小農透過發聲管道,講述淡水農業故事,用堅定步調,維繫農業價值。淡水農業復興之路,有待「在地」情感發酵。好故事要廣被傳播,其實您也能幫上大忙!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