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誰是大國? 誰是小國?

曾 義 明   

  今年八月計畫了一趟俄羅斯與東歐之旅,周遊了北歐的波羅地海周邊的所有國家,從俄羅斯,進入芬蘭、瑞典、丹麥、挪威,接著飛往波蘭,陸路遊覽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國。
  在這些歐洲國家裡,除了北歐以外(台灣對於北歐情況已相當熟悉,因此不需再談),其他四個國家的每人所得皆比台灣低一些,從這點看來,台灣的確比較好;此外,有一項很重要的指標,就是「人類發展指數」,這是一種國際性的判別
指標,用以了解該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這指標綜合了:經濟發展、平均餘命、識字率、國民教育與生活水平等項目。結果我們看到,這三國家也都極高,而且比「大國」俄羅斯還高。表一是各國的幾個基本數字:

  大概簡單描述一下,前面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其實他們的居家環境極佳,每人可以享受的自然空間很大,在大自然環抱的地方住久了,大部分人都不喜歡住都市水泥森林裡。房舍也都建築的很簡單,以獨棟房屋(大部分都是以獨立房屋為主要型態)為主,通常是單層平房或兩層樓房為主,單一層的樓板面積也大約在三十至四十坪左右為主,但是,都幾乎會留有庭院綠地,以供家人在戶外活動(聚餐、小孩的遊戲空間、培養園藝等),室內的傢俱並無太特殊之處,也看不出有什麼極先進、追求時尚的設備。

愛沙尼亞(Tatu)古城街道乾淨整潔,與北歐國家無異(攝影/曾義明)

  即使在主要的都市裡,一般商店多在晚間六點以前結束營業,晚間也只有咖啡廳或是酒吧有些人潮而已。如果是鄉村地區或是小型鄉鎮,則晚間入夜後幾乎人人皆在家中,較少戶外活動。就我一般的觀察,還有一個很特別的情況,那就是:似乎不太有人在看電視,無論是商店的店員或老闆,或是一般住家,幾天的行程下來,幾乎看不到有人在看電視。

  除了俄羅斯之外,在其他三個國家中,市區與鄉間環境整齊清潔,沒有任何流浪狗與糞便,也不見有很多雜物隨處堆放,也沒有垃圾。一般人民對人相當友善、車輛對人禮讓、沒看到有人開車橫衝直撞的;雖然車都停路邊,但是並不造成壅擠與不便;公車司機開車慢條斯理、中規中矩,應該如何協助旅客的工作,都不打折扣;講話也親切。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雖小,也有世界遺產(攝影/曾義明)

  回國後,我一直跟朋友提到:從前我們小時候在地理課本上都會提到「波羅地海三『小』國」,至今我們依然會如此稱呼對方。但就在我去過這些國家之後,我都會告訴朋友們,以後可別再說人家是「三小國」了。因為我們以前以中國大陸的土地面積角度來思考,所以才稱別人為「小國」,但如果以台灣觀點來計算的話,他們可不小,不但比台灣大,而且人口還非常少,因此每個人享受的空間面積,遠超過我們想像。

  所以,什麼才是大國,什麼才是小國?我現在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自小在歷史課本上,總是會在有意無意之中,灌輸我們一個觀念,那就是:要成為「大國」才是好的、才是值得驕傲的!而所謂的大國,首要條件就是土地要大,人口要多? 物產(農漁礦產)要夠豐富,這樣就可以成為大國。一般而言,我們會說,美國、中國、俄羅斯、或是印度、印尼等這些國家就是屬於大國類型的,再來就類似如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算是稍小點的大國。

拉脫維亞的小鎮乾淨美麗(攝影/曾義明)

  相反的,我們所謂的小國,就是指人口少、土地小、物產少的國家,雖然是小的國家,但是事實上,這些國家的數量在全世界其實佔大多數。

  但是,以國土與人口的方式來計算國家的大小,其實就是典型的以「量」來評斷國家的大小,這種思維其實還是源自於非常古老(自遠古開始)的一種國家型態思維,因為從遠古時代到工業革命之前,全世界所有的文明(也可以說是國家、城邦、部落等),都是以農耕牧為主要的經濟產出方式。在這種經濟型態下,國家要富強,就必須要有更多的耕地(或土地),或是擁有更為戰略性(關鍵性)的資源(例如:鐵、銅。),有了土地與資源後,然後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有了更多的人口,接著就有更多的經濟作物產出,所以又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才有多餘的資源來建立軍隊,當建立夠多的軍隊,然後征服更多的土地與人口,又增加了經濟產出。當然,大國也比較容易產生大規模的商業活動與資本家。這通常就是經營大國(建立大國)的邏輯。

  但是,顯然在工業革命之後,這種情況有了改變,因為人類有了科技之後。某種程度來說,就擺脫了農耕牧的經濟型態思維。所以我們看到小國也可以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人民生活過得比大國的人民來的好。

  那國防問題要怎麼辦呢? 在過去專制與封建的時代,以掠奪或是戰爭而成為大國,大多只是國家統治者要鞏固其地位的一種策略手段而已。現在的世界已經是一個聯合防衛的世界,所有地球村的成員都以合作、互信取代軍事行動,雖然沒有人能保證不發生戰爭,但是,以現在運輸、通訊與全球化的進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人們在各國家間移動的更為便利,國家跟國家之間早已不再盛行以軍事掠奪為擴張與富足的手段,發動戰爭是被國際社會所唾棄的,取而代之的是,發展經濟實力,建立有秩序、和諧、生活安康的國家,才是政府的責任。

  所以,現在的國際社會裡,國家與國家比的是:哪一國的人民素質較高?生活環境更乾淨,更低汙染?社會更有秩序?人民更為守法?教育水準更高?經濟所得更高?社會更為和諧?

  當這些條件更佳時,通常這國家與其人民就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與歡迎,因為這樣的國家是一個學習的好榜樣,人們樂於跟比自己更高水準的人做朋友,當然,在國際間的地位也就會提升。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生活富裕的小國在現在的世界上似乎是比較當道。台灣民眾常常總會認為自己是「小國寡民」,其實根本不需要做如此想。成為一個高生活品質與人民素質的國民(這樣的國家國民常常創造出新穎的思維與領導世界的新觀念,或是極為理想的社會秩序模式),比起作為一個低生活品質與人民素質的大國國民,來得有意義。所以說,我認為前者是大國,後者才是小國。期待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能思考如何升生活品質與人民素質,因為這絕對是有意義的,且是不可忽略的國家長期目標。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