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認識淡水文化園區
「殼牌倉庫」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顏志新

   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位於新北市淡水區鼻頭街22號,方位上來說,出了淡水捷運站後立刻右轉直走,約100公尺左右(離開淡水捷運站穿堂之後)的河邊,一大片紅磚瓦建築物的地方就是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了。


  很多來到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的遊客都以為淡水文化園區隸屬公部門,由於「人民才是頭家」的概念,少數遊客在園區內的行為會有些偏差,不但不尊重園區管理單位,動不動甚至威脅要向相關單位投訴,哭笑不得之餘,也只好由得這類情事的發生了。


  淡水文化園區在100多年前原本是經營茶葉買賣的「英商嘉士洋行」向淡水居民租斷的一塊地,其後又在1897年被殼牌公司買下來充當倉庫和儲油槽經營煤油買賣。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認為殼牌倉庫隸屬敵對同盟國資產,想當然爾便強行徵收。1944年10月12日,美軍轟炸日本殖民地台灣北部,殼牌倉庫的油槽因中彈起火,所以燒了三天三夜才被撲滅,這就是淡水人口耳相傳「火燒臭油棧」故事的緣由,至此,殼牌倉庫日趨沒落,僅用來做為備用倉儲。


  戰後,殼牌倉庫因被列為日本名下資產,所以,土地和建築物權悉數都被國民黨政府接收。之後,政府雖將建築物權交還給殼牌公司,惟土地的使用權轉移卻因英國政府承認中國政權而中途停止;自此,殼牌母公司(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與台灣的國有財產局便為了土地的使用權而纏訟長達數十年。


  命運多舛的是,1997年,交通部推動「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計畫,由於殼牌倉庫剛好位於計畫路線上面,所以也面臨了被政府徵收拆除的命運。為此,淡水的文史團體、在地文化工作者和環保團體等便共同發起組成了「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串連全國各界進行搶救百年建物殼牌倉庫的運動。


  1998年,「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向台北縣政府提出殼牌倉庫等多處古蹟的指定申請,並開始與殼牌集團接觸。2000年6月27日,台北縣政府正式公告殼牌倉庫等為縣定古蹟。


  2000年12月,殼牌集團將建築物權捐給「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的代表「淡水文化基金會」,希望借重基金會的管理,達到活化、再利用殼牌倉庫全部空間的目的。翌年,基金會承辦了「永續就業工程計劃」,由上百位接受就業輔助的中高齡人士進行園區環境整理,緊接著又籌備了淡水社區大學。2001年8月,淡水社區大學終於在殼牌倉庫正式掛牌運作,成為台灣第一所在百年古蹟辦學的社區大學。


  至於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為何遲至十年後的2011年11月4日才正式對外開放,這就要歸功於當時台北縣政府的施政效率了。為此,「淡水文化基金會」也被台北縣政府整整拖累了十個年頭,當中,所有為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所做的努力全部化為烏有;所幸,改制為新北市政府後,新任文化局長林登讚先生便頻頻與「淡水文化基金會」接觸,旋即於2011年8月中旬將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點交給「淡水文化基金會」接手。


  而在此之前,政府雖宣稱編列了一億數千萬元修繕過殼牌倉庫這座古蹟園區,可惜,接手後發覺到,不但施工粗糙,設計也非常荒謬。例如三不五十便掉下磚瓦塊,所謂的安全玻璃也無緣無故的一再爆裂,之外,消防器材半數以上幾乎都不能用,而廁所也是一下大雨就淹大水,緊接著園區內的一棵老榕樹也因為被施工單位斷根斷腳而無預警的倒塌了。


  有問說:「政府沒有補助我們嗎?」事實上,光是園裡一棵生病的老榕樹,透過淡水區公所媒介而來的廠商便直接跟我們要價了四十三萬元(含褐根病防治)。須知,「淡水文化基金會」的經費都是來自於民間各界熱心人士的贊助,所以,哪來的四十三萬元去整治一棵早就生病的老榕樹?


  在此,我們要特別感謝當時常跑淡水新聞的賴筱桐小姐(自由時報記者),由於賴筱桐小姐的幫忙,才順利的解決了這個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大麻煩。


  「淡水文化基金會」不是政府機構,也不是營利單位,之所以義無反顧的接手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不過就是一份責任,一份熱愛淡水的心,在官商嫁接,淡水的公共空間
日益縮減的今天,我們寄望長久保有這個隸屬於全淡水人、全台灣人民的公共空間。
 

後 記
  認識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的前世、今生之後,展望未來,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熱心人士共同來關心這個園區,是傳承,也是使命;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歡迎多多與我們大家共同的窗口「淡水文化基金會」接觸,實質成為我們的助力。
 

※淡水文化基金會官方網站
http://www.tamsui.org.tw
 

※淡水文化基金會聯絡電話
(02)26221928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