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風箏計畫─青少年藝術環島陪伴行動

 

張淳善

32歲中輟生再闖新世代
  32歲的余浩瑋,在青春期時放火燒教室、遭高中退學、當兵酒醉打連長,這樣的一個叛逆歹子卻在被老師帶進劇團工作之後找到夢想與生命方向,推動青少年戲劇教育已屆15年。2014年4月底浩瑋爭取到福特汽車「勇闖我的新世代」活動贊助,在兩百多人競爭中脫穎而出,推進他邁向實現下一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夢想。希望牽著每隻風箏的「風箏計畫」,是一個以藝術陪伴為方法、環島為過程,帶著自身故事讓「生命影響生命」,難度更高的「公益行動」。先是邀請各機構的夥伴與年輕人一起走進劇場來看舞台劇,接著也帶領少年、跨領域藝術講師群一起走進全台各地的青少年機構,進行講座、課程、表演、營隊與創作演出,用藝術表演傳遞給同樣的風箏少年們正面的影響與力量。


堅強的後盾─陳綢少年家園
  由於有過「叛逆生命大轉彎」,浩瑋早已進入不少少年輔育院分享其生命故事,促使他反思著體制能給迷途少年的幫助能有多大,這次希望有機會再進到全國30個以上的高關懷班、安置機構、感化院進行藝術課程與講座的理想,原本只是他隻身要去實踐的計畫。為了更了解青少年「安置機構」的生態,有天看見南投陳綢阿嬤的報導,憑藉著直覺便決定前往拜訪位在埔里的─陳綢少年家園。碰見陳綢阿嬤的過程似是緣份中有註定,而良顯堂基金會吳明賢董事長犀利的見地─「與其你自己一人去說破嘴台下也沒人要聽,不如帶著我們家的孩子一起去」,更使風箏計畫演變為─讓青少年自己用他們的故事去影響相同背景的孩子─大隊人馬的行動。八月中旬,浩瑋邀集淡水地區的藝術師資群─吳忠良、韓定芳、王佩瑄、廖邱堃、李樹明、陳彥竹、陳以軒、助教薛捷鴻等,並由成瑋盛及筆者分別擔任攝影助理與文字紀錄,進行兩週的擊樂、戲劇、繪本、街舞與B-box、高蹺、音樂、攝影課程後,選出了4位少年啟動風箏計畫的環島巡演。


少年藉藝術表達自我
  然而,一行沒有社工和教育背景的藝術工作者要如何破冰?第一堂課便遇到甩態難搞的少年,直接倒下睡覺比起上課上到一半集體打群架算是「正常」,甚至是必須面對生輔老師不認同教學方法的壓力之下,直接踩過了體制的底線。講師群每晚住宿在家園時,一方面交換課堂的經驗,同時也和家園社工一起討論、了解每位少年的背景,找出每位園生的學習潛能,不斷嘗試直到能破解少年的心防。於是在成果展時以家園中庭建築作為展演場地,做到7個演出和3個展覽,由少年演出「家園生活」的種種,並在眾人前說出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抱負」,讓台下觀眾流著眼淚,包含評鑑少年的法官、保護官、社會局社工以及家人等,一同被孩子們的驚人呈現所撼動。


將有多少可能
  成果展隔日團隊和四位中選的少年,像是踏上了同一條船,展開猶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遊牧生活。在正式環島巡演的行腳前,首先於台東與淡水兩地進行移地訓練,少年就立刻被丟上台東鐵花村與淡水巨獸搖滾音樂祭的兩大舞台,面對台下百名觀眾,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安置少年,個個緊張得不得了、上台前還喊著要落跑,最後竟也順順利利的完成演出,獲得觀眾的肯定,「風箏少年」也從此成軍。看起來不怎麼樣的屁男孩,怎麼能產生這麼撼動人心的力量?巡演過程遇到了胡德夫老師、歌手巴奈與那布、農村武裝青年主唱阿達,他們都對於少年的音樂天份感到驚訝,胡德夫老師親筆寫下聯絡方式,希望少年將來可走音樂的路。阿達更是邀請風箏少年一起參與哲學星期五在雲科大的音樂講座,面對近500位大學生提高了他們的經驗值,現在更希望能幫助少年以表演為職業,到處走唱。


答案仍在社會裡
  在密集的環島行程裡,每一天都在接觸新的人事物,使長期接受安置的四位少年展現出另一面的自信,他們往往能夠與人侃侃而談,也顯示出安置少年們對人群接觸的需要,同時於上山下海的訓練過程之中,顯露對大自然敏感的洞察力,嚮往自由的渴望似在當中被滿足,當然,也免不了因為外界誘惑而在環島中犯錯而讓團隊大為頭痛。在各地機構巡演時,每每在無法事先場勘的狀況下,少年要適應各種表演環境以及不同的群眾特性,除了遇上「安置人」容易同理應對,還要搞定屁到不行的各國中高關懷班,也在家扶中心、育幼院和各地青少年關懷組織受到弟弟妹妹的簇擁,漸漸地他們除了站在台上表演、還能擔任助教、也可以扮演陪伴小朋友的大哥哥,去經驗「被需要」的感受,這樣的溫暖更在彼此的心中流動。


嘗試付出是自立的開始
  回顧這近三個月的路程,在淡水訓練期間有竹圍工作室、身聲劇場、精靈幻舞舞團、I-LA音樂餐廳的幫忙、還有鐘銘讓孩子接觸土地並與他們討論和自身相關的議題。環島住宿更是受到全台的朋友支援,感謝「有人在家」、「武荖坑旁邊、來住吧」、「農糧小舖」、「老屋町」、「曈」、「索居」、「HO覓藝文實驗研究所」、「丁丁小吃部」、以及大埔秀春姐、謝天地大哥與林蓁家人;才得以使風箏計畫共計完成31場機構及16場公開巡演,接觸人數超過2,000人。少年們則用自己可以回饋的方式如下田耕作、以表演交換住宿,承蒙大家讓他們有被看見的機會。風箏計畫也將繼續完成紀錄片的製作、更盼能夠出書,提供這次行動經驗的思考與視野。後續,也期望進一步開展跨領域藝術型的社會企業,幫助「結案少年」建構自立生活與社會適應。


期待有更多雙牽風箏的手
  透過拜訪各種機構,風箏計畫已然看見了全台需要幫助的各個角落,其不同程度上的資源匱乏,也有著繁複的照顧工作。固然安置體系足以提供安穩少年生活的基本需求,儘可能做到家庭功能的建置,卻還是有著不少工作待各界投入資源。然而風箏計畫的陪伴過程也建立了一段彼此依存的關係,透過日記寫讀、一起生活和共度情緒的高低起伏時,發現到每個孩子心靈需求有著極大的個別差異,唯有耐心的陪伴和真正的傾聽,才能試圖啟發他們思考人生方向的選項。這個由安置體系、藝術家與無數來自社會各界支援的風箏計畫雖然已經暫告段落,大家各自重返原來的生活,而這段關係不會就此終止。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