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年輕人的政治

曾義明

   大選落幕,國會席位底定,民進黨達到空前的勝利,民進黨共得到68席次,國民黨約35席次,令人矚目的是,新崛起的「時代力量」(以下簡稱「時力」)成為第三大黨,佔有五席,而台聯則完全失去席次,有關民、國兩黨的消長自有多位專家的分析,但是在此,觀察「時力」的崛起是我們比較有興趣的。


  在新北市第一選區裡,年輕的新人挑戰者呂孫綾,擊敗尋求連任的國民黨現任立委吳育昇,這個情況在第一選區的上次市議員選舉也出現相同的情況,明顯的有年輕世代加入成為政治新血的意義。但是平心而論,在淡水地區出現這樣的情況,與「時代力量」獲勝的狀況並不相同,在淡水這個區域裡,很明顯的,仍然必須有原本家族的地方傳統支持者來作為基本票源,也就是說,若完全以政治素人的形式來參選的話,則難度仍然很很高,必須要有重大社會事件的推波助瀾,始能先佔有基本盤。


  年輕族群的好惡是什麼?這並不難了解。對於就業,在現今年輕人薪水偏低的時代裡,無任何優越背景的年輕輩,其出頭天的機會大幅減少,他們需要的是機會。對於國家政治,他們最厭惡官商勾結與財閥政治,壟斷了國家資源,並且完全以本身利益為優先的方式來決定政策。此外,現代年輕人多以堅持和平、理性、以及相互尊重為核心價值,因此,對於操弄兩岸政治恐怖主義,以升高兩岸的敵對狀況來作為恐嚇選民者,也是被年輕人唾棄的人物。


  就以上三點來說,全新的政治素人的負面傾向,可以說是最低的,因此它能比較明顯的呈現年輕選民的真實面。也就是說,可以由「時力」的訴求與每個候選人崛起的背景,反映出真正的投給年輕候選人的意義。「時力」的參選人有太陽花以及反課綱這兩項社會重大事件作為發熱點,再加上個人的崛起背景與事後的努力表現。


  但是,以筆者的觀點,以類似世襲的政治第二代所推出的年輕候選人,則完全不在此列,也就是說,這不屬於我們認為的所謂的政治素人,充其量這只能算是新面孔。而「時力」的成員幾乎都是政治素人,所以「時力」完全沒有這方面
年輕人的政治
的問題。


  當然,投年輕候選人一票的不代表都是年輕人,但是在投給「時力」一票的選民中,顯然年輕人的比例應該是較高。「時力」的候選人並沒有地方扎根的背景,與一般的長年耕耘地方基層,靠以「關係票」、「中老年票」與「面子票」的傳統候選人,有所非常清楚的區隔。「時力」的政見主張,基本上,是以一般平民百姓安居樂業為訴求,不提任何有關兩岸的政治定位與主張,從這件事情其實就可以了解,年輕族群的政治傾向其實就是維持現狀不變,而所有將社會議題過度泛政治化的主張都是令年輕族群反感的,因為,那些是屬於中生以上族群的政治包袱,他們並不認為需要再去承擔。選前的周子瑜事件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年輕選民的訴求多半很簡單,但是卻是大哉問,試想,單就提高薪資這麼單純的議題,真有那麼容易解決嗎?當然不容易,所以就讓我們儘量放下兩岸議題,多為台灣內部的社會問題多用點心吧!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