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淡水的歷史

李其霖

  淡水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因為淡水河之利,早期船舶可以經由淡水河進入淡水河系的北部區域,淡水港自然成為進入臺北盆地及周邊的移民與貿易港口。於此情況下,淡水是一移民點,也是一個轉運站。有部分的人即定居在淡水,在淡水發展。也因為如此,淡水地區的移入人口更為多樣、複雜。清代以前淡水的住民主要以凱達格蘭族的各社為主,西班牙、荷蘭人進入淡水後,對淡水進行了局部的開發,主要是在淡水河口一帶,但此時期移居淡水的人並不多。

  鄭氏王朝期間雖然在北部地區屯兵開墾,但人數有限,無法詳細窺知其來龍去脈。清代以後的淡水,歷史資料豐富,對於移民、開發史的理解多有助益。此時期人口的移入越來越多,有些人轉往臺北盆地移動,然而還是有些人選擇在淡水落地生根,淡水逐漸出現漢人聚落。清朝統治臺灣初期,對於移民臺灣多有限制,因此康熙前中期的臺灣移民人口並未呈現快速成長之狀。爾後因治臺政策的轉變,移入臺灣的人口才逐漸成長。

  清朝地方制度的轉變,讓淡水地區的發展受到刺激,使得移入人口增加。在軍事制度方面,康熙朝晚期設置滬尾守備(武職正五品)營,爾後將層級提高至遊擊(武職從三品),使得淡水駐軍增加數倍。軍事人員的倍增,除了穩定海防與地方治安外,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治安環境的改善,則有助於吸引更多人進入淡北開墾。在文治方面,八里坌巡檢由八里遷往滬尾,代表淡水的發展更顯契機,往來商賈及移民者的湧入可想而知。雍正朝以後,新竹以北地區增設淡水廳,淡水港成為了臺灣北部地區的最主要之移民港口。光緒朝以後設臺北府,淡水廳更名為淡水縣,淡水縣成為了臺北府首縣,其重要性提高,地位不容小覷。

  臺灣移民社會的發展,業可從宗教的發展來探討,因為宗教與各移民族群有著密切之關係,因此想了解移民史、家族史及開發史,即可從宗教的角度切入,更能清楚的理解。換言之,清代淡水的移民分布情況,可以藉由寺廟了解其族群的分布概況,以及開發之晚近。所以,林立在淡水的各種不同的寺廟代表著各個族群間之分布,當然這些族群也會隨著時代之久遠,慢慢的失去其原鄉宗教的概念。而有些宗教神祇,也會因為居民崇拜,而不再只是原鄉之神,反而成為移民地的信仰之神。

  淡水是一個移民港口,港口周邊的移民者,來自不同的祖籍地。早期的移民者,大部分來自同區域的祖籍地,但隨著淡水成為一個港口,任何人都可以在此地生根,因此形成同祖籍聚落的情況較不明顯。然而淡水港的周邊,近山一帶,並非貿易區或港口,這些地區就發展成原鄉祖籍群居之聚落。

  漢人在臺灣的拓殖雖然早在荷蘭人入據臺灣之時已經開始,但真正奠定漢人移民臺灣之基礎是在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之後。臺灣的北部地區移民,尤以雞籠山與淡水洋區域,是海上航路的重要指標,往來此間的船舶,無不以淡水的觀音山、大屯山等山形為指標。明代中期以後,約莫在明嘉靖末年至萬曆年間,往來臺灣北部的船舶逐漸熱絡起來,歷史記錄亦由此時開始。在雞籠、淡水就已經進行各種交易,如薏苡、甘薯、椰、佛手柑、酒、鹿等。雖然外來商賈與住民往來密切,惟尚未有漢人移民之足跡。

  除了商賈以淡水做為買賣的地點之外,橫行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業因各種緣由來到臺灣北部。如受到明代官兵圍捕逃竄,或者專程劫掠北臺灣地區的海盜,皆曾至北臺灣及淡水一帶駐足。相關的記載如嘉靖年間,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海盜如林道乾等人,在明代官軍的追擊之下來到臺灣。萬曆二十年(1592),亦有倭寇侵入淡水、雞籠。海盜來到了北臺灣,明代的官兵隨即到來。

  但明代官軍因職責所需,僅僅為了追擊海盜來到臺灣北部海域,並沒有佔領臺灣北部區域。因此,臺灣北部淡水地區在移民者尚未進入之前,一直是原住民的生活圈。從這些僅限的歷史記錄來看,臺灣北部的住民是擅長貿易的,他們與經過的海商貿易,也可以與臺灣內地其他各族群進行貿易。

  在考古的記錄上,淡水河流域有著豐富的人類所遺留下的痕跡。此區域的史前遺址有水碓尾遺址、芝山岩遺址、粉寮水尾遺址、圓山遺址、油車口遺址、社子遺址、狗蹄山遺址、土地公山遺址、鵠尾山遺址、十三行遺址、大坌坑遺址等處。其中水碓尾遺址、油車口遺址屬於淡水境內的文化層。顯見淡水區域在早期即有著豐富的人類活動所留下之遺跡。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