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讓淡水的故事更完整
淺談淡水古蹟文資之管理與運用

王一穎

  木下靜涯故居即將啟動修復的消息最近又突然躍上新聞版面,讓這座隱身在淡水紅樓一旁、閒置荒蔓許久的歷史建築,頓時又成為文史研究者矚目的焦點。「木下靜涯故居」是日治時期日籍畫家木下靜涯居住在淡水三十年的住處,他自己將此居所暱稱為「世外莊」。木下靜涯曾任台灣美術展覽會審查畫家,當時現代東洋畫在台灣的發展,以及對於台灣年輕畫家的提攜及美術人才培育,都和他息息相關。這棟矗立在崎仔頂上的建築,實際興建時間雖已不可考,目前建物構造也相形破舊而不完整,但主體空間形式及磚柱仍能呈現出十九世紀末磚造洋樓風格。且當時常常有不少畫家於此聚會,對台灣美術史的發展可說是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雖然木下靜涯故居於2010年就已經登錄為歷史建築,但由於長期擱置導致建物破損嚴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前年依文資法裁罰所有人國有財產署三十萬元,國產署提起行政訴訟,新北地院認為文化局欲藉由「開罰」轉嫁其文資保護之主要責任,且文化局無法舉證損壞時間,故改判國產署免罰。而最新的消息是文化局已與建物所有權人國有財產署北區分署協商,同意編列修復經費,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代辦修復工程,最快今年下半年即可動工修繕,工期預估一年半。看似終於順利解決了一樁拖累許久的陳年舊事,然而最該探究的是,文化局在這其中的角色究竟為何?身為地方最高文化單位,到底該不該「主動積極」介入保存古蹟文資,還是要繼續「被動消極」的進行管理呢?

榮光已逝:文化局對於古蹟保存的推託與漠視

  過去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一再強調市府沒有「該作為而不作為」,而是受限於議會決議才會動彈不得,事實上除了木下靜涯故居以外,包括市定古蹟施家古厝等修復工程的延宕,皆「歸咎」於預算遭刪減和在地勢力、議員反彈的問題。

  施家古厝又名「榮記大厝」,2005年公告為市定古蹟,原為淡水富商「鄭榮記」於清末所建之宅邸,日治時期由全台最大木材商施合發商行買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不僅是淡水街區僅存的傳統閩南式院落建築,也足以見證滬尾街商貿繁榮興盛的景象。然而這樣難能可貴的古蹟建物,至今仍是命運多舛,雖有鐵皮加蓋,但修復完工之日顯然還是遙遙無期,只能任憑風吹雨打,讓損壞程度日漸嚴重。施家古厝幾乎榮光已逝,難以想像它的過去和未來,這般發展,不就正好順應蔡錦賢議員於2016年針對淡水六號計畫道路新闢工程,而對媒體所述「破爛房子叫什麼古蹟」的一派狂言嗎?而施家古厝後方的清水祖師廟廟方先是拆除掉舊戲台,現在更是大剌剌的直接將「未來藍圖」懸掛於廟埕前,模擬施家古厝拆除後道路開通的「榮景」,公然忽視古蹟的存在,這種霸凌多麼令人心灰意冷!先是施家古厝、再有木下靜涯故居,文化局難道不該肩扛重任,成為地方最重要的文資守護單位嗎?未能為古蹟極力爭取活路,反而再三的推託和漠視,眼看著淡水的古蹟一棟一棟的頹傾敗壞,如此不甚積極的態度實在令人倍感憂心。

最美麗的空殼:淡水古蹟面臨「展場化」

  淡水是台灣古蹟相對密集的的城鎮之一,理應發展出具有相當規模的展覽館群,然而諸多古蹟卻在修復後淪為一個個美輪美奐、內容也大同小異的展覽空間,雖然實踐了古蹟活化再利用的想法,但是展出的內容往往無法與古蹟本身產生連結。例如海關碼頭B棟目前規劃為休憩空間,設置色彩繽紛的美拍打卡場景,其吸引觀光人潮之用意固然有心,然而這樣的展覽主題和「淡水」可說是一點關係都沒有,與海關碼頭的歷史價值也形同脫節,不免讓人感到惋惜。難道淡水地區還缺乏展覽場域嗎?新北市立圖書館淡水分館地下一樓已設有藝文中心,由淡水古蹟博物館管理的滬水一方(漁人碼頭藝文空間)也充做為藝文展覽使用,淡江大學設有文錙藝術中心,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也設置藝文展演中心等等,我們真的有必要把更多的古蹟變成展場嗎?近幾年開放的得忌利士洋行、海關碼頭倉庫就有明顯的「展場化」現象,參觀民眾恐無法深入了解該空間的歷史意義,不斷換檔的藝文展覽不免有喧賓奪主之嫌。延續古蹟生命並不只是一味的進行翻新復舊而已,管理單位應該致力於還原歷史現場,讓古蹟本身回歸歷史教育功能,才能突顯該古蹟的保存價值。

  福佑宮媽祖廟的右後側小山坡上的日本警官宿舍近期也即將修復完成,觀察施工現場,可以發現建物已大幅翻新,和先前開放的多田榮吉故居相似,幾乎已經失去其原有的樸實風格,開放後會不會也只剩下刻意營造、適合拍照打卡的「日式生活風格」,而欠缺建物歷史意義的詮釋呢?筆者自己在進行淡水文史導覽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不外乎是:這些古蹟原本的功能為何?幾座相似的古蹟之間又有什麼關聯?很遺憾的,除非是熟稔淡水歷史的人,否則一般民眾多半不容易從古蹟的簡介中找到太多的連結線索。淡水整座城市的古蹟仍缺乏主題式規劃,缺乏時間脈絡與歷史功能的連結。

  舉例而言,淡水古蹟博物館最近在滬尾礮台運用AR擴增實境體驗系統和投影技術重現12吋阿姆斯脫朗砲的風采,即是很好的「歷史現場還原」,也該考慮串連天生國小後方的炮台公園和沙崙的古戰場城岸遺跡,以便呈現出更完整的清法戰爭始末;烽火段洋行連接至海關碼頭(包含小白宮和紅毛城)可以注重在淡水開港及貨運商貿史的展示;崎仔頂和埔頂之間有大量日治時期的建築,可以依照其原本功能,規劃展出一連串的淡水生活史,例如滬尾小學校禮堂以淡水教育史為主題、木下靜涯故居展示淡水美術史、日本警官宿舍重現淡水警政史、台銀日式宿舍則可以聚焦於淡水的金融史。以此類推,將「淡水史」定為主題,跨場域的規劃展覽,才能讓這些古蹟發揮真正的教育與展示目的。淡水諸多古蹟不該是獨立的個體,而應該統整為一個更完整的歷史脈絡。既然成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此一專責單位,就更該注重於淡水古蹟群的連結,重視歷史教育,而非將觀光賣點作為最大目標!將歷史詮釋權還給古蹟,別讓修復好的古蹟成為沒有歷史價值的美麗空殼!

讓故事說得更完整:古蹟整合的必要

  淡水古蹟文資管理的另一項重要課題就是管理單位的統整與協調,以馬偕相關文物與歷史建物為例,目前分屬淡水基督長老教會、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管理,開放參觀與否和開放時間卻因場館分屬不同單位而產生諸多不便與限制。真理大學管理的姑娘樓和牧師樓,目前雖為校方辦公區域,但仍開放園區步道以供遊客入內參訪,牧師樓一樓亦開設咖啡廳提供簡易餐飲;教士會館一樓原設有產學合作餐廳,二樓則是台灣文學系台文資料展示中心,聽聞校方日前已將教士會館整棟收回並規劃對外招商,未來用途仍有待觀察;最重要的牛津學堂(同時作為真理大學校史館)和馬偕故居(現為馬偕紀念館)近期則一改過去較為不規律的開放時間,主動於社群網站公告,避免許多遊客向隅。

  由長老教會管理的滬尾偕醫館則相對有較多限制,除平日鮮少對外開放,內部也為了營業需求移除掉許多舊有的馬偕醫療文物,禮拜堂週邊則因為宗教場所而有諸多導覽規範。至於保存最多馬偕文物和史蹟的淡江中學,至今仍然因為校園安全問題謝絕遊客參觀,包括八角塔、女學堂,還有作為淡江中學校史館的婦學堂,許多馬偕留下的珍貴文物(如:教會白話字寫成的台語算術課本、手杖、風琴等)只能塵封館內。每天除了有大量慕名想要入內一睹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拍攝場景的韓籍旅客不得其門而入,想要親近埔頂學風和瞻仰馬偕墓園的遊人也只能隔著圍牆遙遙相望。在這樣「各執本位」的管理方式下,想要走進歷史場景的民眾被拒於門外、產生隔閡,古蹟和文資淪為私有、失去連結,難以整合為一。這樣的管理方式也讓淡水的故事並沒有辦法說得完整,歷史在各單位切割下變成斷簡殘篇,無法進行有效的串連,著實可惜。

  巴黎聖母院4月15日晚間發生大火,親眼目睹這場祝融之災的民眾無不驚呼痛哭,法國舉國上下皆為之哀戚,不少企業更是大手筆的主動出資,捐贈修復費用,先不論富商是否藉捐贈之名行減稅之實,這種爭先恐後要修古蹟的狀況,在台灣幾乎是難得一見。網友卻也針對這場災難大肆揶揄,表示在台灣「古蹟焚毀」根本是鬼島的日常,此一評論對於台灣人的文資保存觀念可說是嘲諷全開。事實上,文化與歷史脫離不了生活,歷史空間與文化生活圈如何結合,又該如何真正的「活化」古蹟建物,促使在地歷史成為在地生活的一部分,應該全面被納入有關單位管理與運用古蹟文資的思考當中。讓古蹟不只是古蹟,讓人民更願意走進並融入古蹟,讓古蹟得以更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故事!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