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活動

共同藝事-傳統寺廟彩繪習藝筆記

李若玫


▲「藝・傳」展覽開幕式現場。(攝影/李若玫)

  四月於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C棟展出的「藝・傳」一展,為淡水社區大學社團「台灣傳統寺廟彩繪研究社」社員們自籌的成果發表暨師生聯展。社團源自莊武男藝師於社大教授的「傳統寺廟彩繪」課程,迄今18年。2016年始由師生發起自組社團,持續透過研習、紀錄、出版、工作坊等活動推廣傳彩藝事,為淡水地方文事深耕鑿跡。

  去年底,在研究社整編出版的《製筆工藝》新書發表會中,我頭次認識了這個在地社團,隨後入社學藝,至今不過四個月十五堂課,仍是新生,未識苦頭。週六是社團固定集會時間,莊老師提供了一處畫室空間讓我們共聚共研。畫室由社員們自訂管理公約,共同打理;社員亦友亦師,時常分享個人習藝經驗,並給予我技術上的導引。課間也常聽聞前輩戰績,十八般武藝,每每為大家的實幹功力驚羨著。譬如去年的製筆學程:砍竹、梳髮、打磨成形這番練功就長達半年之久,著實苦力啊!

  「為什麼親製打底?親製漆刷?」現代繪畫工具材料易取,許多傳統藝術的工法失傳,意義佚失。為了要透析古法,煉出古法的「藝」,我們選擇一趟遠路,親製材料工具、煉油、製筆,以工慢磨。這才明白,古法的「藝」不只是技藝,更是一套嚴謹的工序、步驟推演、是製程也是時間的累積。

  翻閱《打底工藝》與《製筆工藝》兩本由研究社籌劃編輯的書籍,如同社員們歷年來的共研筆記,透過每位參與其中的人對於這門「藝」的經驗、體察與理解,梳理後組織成冊。書中多處還貼心註記著眉眉角角的操作小撇步,非常可愛。我因此想,這類地方上自組社群集聚共研、自主策動的藝事,不正傳達了「傳承」續命的真意嗎?藝術文化以各種形式成為個人的內在部分,再藉由個人微小真實的力量傳遞出去,使自己成為動能,成為地方上接續不斷的力,共織文化的網,實實在在地。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