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淡水老街美食的濫觴
攤商們該何去何從?

李子奕


▲淡水夕陽 (攝影/顏志新-淡水文化基金會)
  如淡水的夕陽、河岸、古蹟及生態,這是2000年歌手蔡琴詮釋下的《淡水小鎮》舞台劇中,浪漫情懷滿足了人們心靈上的感動,其中也提起了淡水小吃的熱情渴望。然而在滿足大眾的需求下,也成為老街小吃拋之不去的夢魘。

  因此在地小吃與「美食」的提升連結,應是淡水觀光價值的重要底氣,與老街生命的延續。有許多遊客為了「吃」風塵僕僕地來到淡水,無奈傳統美食中的老味道已逐漸式微,加上多種形式的飲食文化衝擊,傳統小鎮的特色每況愈下,或成本考量的速食攤商,正噬血般地榨乾老淡水僅存的一點懷舊的人文氣息。

  在地居民只覺得老街就像夜市,何況是外來的遊客?近年在交通部觀光局「旅客倍增計畫」推動下,2019年外籍旅客赴台人數約75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帶動了許多商機的發展。在今年疫情無情的蹂躪下,老街的營運一切歸零,歸咎原因無非是「一次性消費的心態」只經營外來旅客,旅客也許一生只來一次淡水,殺雞取卵的經營模式,忽略了在地飲食文化的長久經營思維,在失衡及扭曲下,難免不堪一擊!

淡水老街 (攝影/李佳瑾-淡水文化基金會)
  世事無常,誰又能保證老街美食文化未來又會遇到何種挑戰呢?可惜攤商們大多選擇消極逃避 不去思考這個問題。消極逃避不如積極面對解決問題,為今之計應反求諸己,「老街美食文化」並不能用餐廳式的「SOP」,所謂的標準作業流程來執行。

  淡水住著許多文人騷客及藝術家,正因為這裡有歷史的獨特性及鮮明的人物風格,造就了不同的「柴米油鹽」。如果只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失去的將不只是自己的「美食」核心價值,則為滿盤皆輸。

  目前所欠缺的正是我們長期居住在淡水的一份情感及生活瑣事所累積的美感,我們的責任不就是分享淡水老味道讓遊客找到一份感動嗎?使遊客在品嘗後才發現我也是「淡水人」。


淡水河岸 (攝影/李佳瑾-淡水文化基金會)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