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後疫情時代下的淡水文化園區


洪靖翔


  武漢肺炎病毒肆虐全球,從前年年底爆發到現在,已經對世界造成慘重傷害,奪走生命、重創經濟貿易等影響自不在言。而臺灣在國人攜手努力下,守住了境外傳入的病毒長達一年半,實屬不易。然而在今年五月,疫情逐步邁入社區感染,並迅速擴大,雙北地區首當其衝,疫情也經由人流移動而擴散至外縣市,對臺灣造成嚴重影響。

  5月15日上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正式宣布升級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公共場所暫停營業,呼籲民眾盡量減少外出,降低接觸到病毒的風險。隨著疫情三級警戒的發布,園區也配合政府政策,暫停對外開放,這是自去年以來,園區第二次因為疫情而暫停開放。
▲5月15日早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正式宣布升級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基金會也配合政策進行封園。(照片來源/淡水文化基金會 )

 

疫情當前,公有場所如何「生存」?

  端視疫情對臺灣各行各業的影響,不可謂不大,自五月宣布三級警戒以來,直至筆者動筆的此刻,臺灣每天都有確診人數,社區感染並未完全清零,警戒以達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顯現疫情爆發,確實難以在極短時間內被撲滅解決。然而,疫情當前,生活還是要過,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持續「生存」?除了個人,還有更多的公有場所,都同樣面臨到這樣的困境難題。
  國內的公有場所,如以博物館為例,因為全面閉館,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參觀人數,這樣的情形在去年早已顯現,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因為疫情,售票收入跌幅為99%,為開館以來最慘,許多實體展覽、推廣教育活動也被迫暫停。有同樣困境的不只臺灣,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的報告指出,大約有九成的博物館因為此次疫情閉館,其中一成的博物館可能再也無法開館。報告也指出,博物館的收入也受到嚴重影響,尤其大型博物館及旅遊區的博物館,大約也損失了七成到八成的收入。也因此,在這樣的疫情環境下,公共場所與其經營者如何思考「生存之道」顯然成為必要之務(有些場所甚至已經是燃眉之急)。此時此刻,網路資訊科技的發展,給予了一個在黑暗中重見曙光的機會,許多博物館開始舉辦一連串的線上活動、推廣線上資源、置入線上展覽、開放展品線上展示等等,透過這些舉措,博物館得以持續的「零距離」和公眾持續連結。此外,更有博物館利用網路科技,進行典藏的行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就發起「COVID-19 物件蒐集計畫」,在網路上號召公眾捐贈與疫情相關的防疫物件,用另類的「紀錄」保存這場全民抗疫、防疫的行動,同時藉由這次蒐集計畫,也可讓未來的人們看見,在這次疫情當中,臺灣全民為此所做出的努力,思考疫情所反映的問題。


▲CSD中衛是73年的老牌醫療耗材大廠。在去年1月底政府口罩徵收令下達後,
即反應快速,全力應援。收錄於臺史博「COVID-19 物件蒐集計畫」。
(翻攝/中國衛生材料生產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

 

封園之後:我們可以做些甚麼?

  如果將目光看回自身,以淡水文化園區的狀況來說,每逢周末假期,園區人潮總是絡繹不絕,同時,園區內的鐵道遺跡、殼牌故事館與展覽場地的開放與策展,亦使遊客擁有良好的遊賞體驗。然而目前園區暫停開放,遊客無法入園參觀,原本有預約場地的展覽、戲劇表演也接連取消;不僅如此,本會每周六詢問度超高、固定發車巡遊淡水五虎崗的「淡水世界文化城市街車」停駛、園區內外的導覽解說也暫停、社區大學也停課。可說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的服務,都因疫情受到嚴重影響。
  在封園的這段期間,雖然遊客無法進入園區參觀,但是對於園區而言,不啻是一個重新整頓的機會。也因此,除了持續進行的園區日常環境維護,我們也做了消防設備的安全檢查,使園區的安全維護得以有更進一步的保障。同時,即如前述段落中,各大國內外博物館所採取的線上資源活用策略,本會也開始整頓官網。網站作為本會重要的對外聯繫管道,包含街車座位預約、導覽解說以及場地租借等等服務,都是透過網站方能完成作業,此外,本會網站中更蘊含許多珍貴資訊,比如本會創會至今耕耘淡水的大事 記、歷年的展覽專案以及《文化淡水》社區報的電子報,都在網站中開放瀏覽,讓公眾可以藉由這個管道,更加瞭解本會與淡水文化園區。

 

《文化淡水》電子報日趨完善

  其中,作為這段期間所開展的最大幅度改動,當屬《文化淡水》社區報的電子報更新:《文化淡水》至今已經連載243期,每70期便會製作精裝合訂本,致力於地方新聞的相關報導,關心地方發展的議題,疫情期間仍筆耕不輟,維持正常出刊。


▲我們期望透過對於展示內容相關陳設的修繕,藉此改善故事館現有的展示環境。此外,「殼牌故事館」在進行館內的物件盤點、展件修繕後,預計也能做為小型策展的提供場地。(照片來源/淡水文化基金會 )

  此外,有不少人向基金會反映,希望能在網路上閱讀完整的《文化淡水》內容。以往基金會在《文化淡水》的出刊上較著重於紙本刊物的印刷發送,官方網站上雖有架設《文化淡水》電子報的欄目,由於平日庶務繁多,人力資源有限;加上早期社區報出刊時,網站尚未架設完成,疏於維護的情況下,不免出現期數缺漏、連結失效、頁面錯位等紕漏,影響閱讀的體驗。
  此次三級警戒,園區閉園,許多例行業務都暫停運作,正好讓基金會同仁抽出時間專注於電子報的營運維護。在大家的協力合作之下,《文化淡水》電子報補齊了缺漏的期數,連結故障等問題也進行了修正,功能日趨完善。未來將 持續優化的作業,讓民眾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文化淡水》社區報自1997年創刊以來,早已成為地方議題發聲的管道,刊載許多淡水在地的人文歷史,足以當用為研究材料,更是近二十年來淡水居民一同共筆協作的具體成果。目前《文化淡水》電子報已更新至最新期數,期望有更多人透過社區報的報導,更加貼近、了解淡水。《文化淡水》電子報網站:
http://www.tamsui.org.tw/culture/index.html


▲故事館將以原有之館內文物陳設為基礎,拓展更多可能性,包含延續實施駐 館解說員制度,目前駐館解說員將近20 位,駐館 解說員採取固定排班的制度進行值班,同時邀請各界有興趣的民眾加入我們。(圖片來源/淡水文化基金會 )

疫情逐步降溫,解封現曙光

  筆者撰寫此文的當下,正為六月底七月初,時值疫情三級警戒期間,自五月以來,臺灣的確診情形有逐步獲得控制的趨勢,如情況有持續好轉,預計將可在七月底以前解封,將警戒級數降低,屆時公共場所可以重新對大眾開放,園區也可以進行參觀;志工團歸隊後,淡水文化城市街車、文化導覽解說等例行活動也將再度舉辦。
  有了去年的經驗,我們能以更穩健的態度面對這波風雨;將近兩個月的封園期間,我們採取了許多措施,也期望些措施,能夠讓淡水文化園區這艘航行了二十餘年的老船,能夠在後疫情時代的風風雨雨下,走得更加長遠。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