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三十年間變化的淡水


陳德樺

  12月31日跨年夜,淡水漁人碼頭施放煙火,擠進超過萬人;同時間,從捷運站到榕堤水岸沿路更是站滿了密密麻麻等待跨年的人潮,真的可以用寸步難行來形容,中正路上同樣人群穿梭,步行前進速度非常緩慢。

  離開中正路來到崎仔頂,在巷弄間穿梭,偶而才會與人相遇。這真是非常鮮明的對比,不過咫尺之遙,相較於中正路及海跤鬧熱滾滾,崎仔頂卻顯得特別得清幽與寧靜。

  為了吸引觀光客和活絡新市鎮,淡水開發的腳步停步下來,各項公共建設的提出也是高舉著「淡水要進步」的大旗。然而,去年5月臺灣疫情爆發發布三級警戒管制後,平常就絡繹不絕的遊客消失了,連假日的中正路老街都宛若空城,卻讓不少淡水人有感而發:「淡水終於還給淡水人了。」

  過去的淡水是怎麼一步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呢?未來的淡水又會長成甚麼樣子呢?

 

三十年前的河港水岸印象

  就1992年離開家鄉北上念書來到淡水,當時公路局淡水站的建物還坐落在現在的「火車食水」廣場,淡水火車站被工程圍籬包圍著,捷運工程還在進行中,中正路老街也還未開始。「社區總體營造」的改造工程。

  第一次到渡船頭的印象至今仍很深刻,一艘舢舨仔直接駛進岸邊房舍往外搭建像水上人家那樣的木板遮棚,隨即從船上把一尾紅咚咚的章魚丟上岸。那時候海跤還未填土開路,中正路上住家後門就緊鄰著淡水河。後來河岸往外填,從渡船頭到車站的河岸邊才有路可通行。2010年海跤和捷運站河岸工程圍籬拆除後,整個淡水水岸的地景大改觀,捷運站邊的沙洲變成現在的離岸堤,平常停靠著小漁船的海跤一口氣往河面填河造陸,多出了2公頃多的陸地空間,增加大幅的腹地來容納更多觀光客。

▲矗立超過100年的渡船頭燈桿,所在位置過去是在河道上。(照片來源/陳德樺)

三十年間都市化的滄海桑田

  淡水老街原本是一個生活圈,是幾百年淡水人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重心。老街指的不只是中正路一線,還包括整個崎仔頂。1990年代末期捷運開通,經過社區捷運營造,中正路拓寬,兩旁的房舍往後退縮,原本供應著淡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店家,也逐步地轉變成為外人承租、以觀光客為主要消費群的型態。

  舊時房舍保留較為完整的中正路後段,在淡水人呼籲搶救聲中,四連棟日式宿舍2009年依舊被縣政府強制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龐大突兀的藝術工坊。

  七條通往新民街真理大學方向的「四大金剛」當時是淡水最高的地標,現在從八里遠眺淡水,四大金剛早已被林立的高樓淹沒,不再顯眼。

▲淡水四支香巨大而突兀,攝於2021年。(照片來源/陳德樺)

  從賣菜崎往西、往北看去,滿是高聳大樓與新建案,當時是一大片郊野,有一些小聚落和散布的水塘,學生時代和同學常在那裏的水塘、樹林間探險,渡過許多的午後時光。1990年代後期淡海新市鎮開發之初,淡海老漁民組織了長期的抗爭,甚至在新市鎮工地紮營駐守,阻擋大型機具進入。但隨著新市鎮計畫的強力進行,比淡水舊城區更廣闊的這一片郊野依然一塊塊地被推平,樹林、水塘、聚落、田地也隨之逐漸消失。

  橫跨公司田溪出海口的藍海橋是淡海輕軌重點的宣傳景點,這裡原本是個靜謐的小村落──港仔平。剛來到淡水的那段日子,夏天的傍晚常和同學好友躺在這個出海口的堤防崩塌在溪埔上的大水泥塊上吹著涼風。如今港仔平已經失去了蹤跡,只剩濱海路旁的平安宮還殘留著舊時的回憶。

  漁人碼頭那時候仍是單純的漁港,漁港的堤防外仍有完整的石滬形體,但自從漁港被轉型成觀光為主的漁人碼頭後,高聳的情人橋和福容飯店就佔遮蔽廣闊的視野。再過不久,隨著淡江大橋工程的進展,開闊的淡水河口將只能在舊照片中回味了。

▲漁人碼頭龐大的建築體——情人橋與福容飯店,攝於2017年。                            (照片來源/淡水文化基金會)

  竹圍到淡水間的台二線沿線高樓大廈密布,甚至一直往山坡上擴展而去。1990年代末期從觀音山頂遠望,台二線沿線一片綠油油,只有少數零星房舍。當時的台二線路幅只有來雙線道,拓寬一倍以上的台二線依舊消化不了愈來愈多的車流。

  捷運線與河岸之間的綠廊,曾堆置許多建築廢棄物,後來長滿了比人還高的芒草叢,經過多年的整理和恢復,現在是身處其中令人感到舒暢的綠色廊道,未來會不會也被淡北快速道路替代掉了呢?

現正變遷中的淡水與未來

  三十年間淡水的變化非常快速,昔日大台北邊陲的幽靜小鎮,現在是假日被人潮、車潮塞滿的觀光重地。隨著這樣的發展趨勢,老街居民慢慢地搬離,2015年公所搬遷到新市鎮後,老街作為淡水人日常生活重心的腳色更是加速地被稀釋掉,愈來愈被觀光消費的功能取代。動工中的淡江大橋和計畫中的淡北快速道路、淡海輕軌藍海線,會更加速這樣的趨勢。


▲從觀音山頂遠眺淡水,攝於1996年。(照片來源/陳德樺 )

▲從觀音山頂遠眺淡水,攝於2018年。(照片來源/陳德樺 )

  然而,即使保留了更多歷史建築的外殼,失去了生活於這個空間中人與人真實而緊密的互動和淡水人看待世界的視角,所謂淡水的特色或淡水的文化,不過只是空洞而欠缺內涵的空殼而已。

  對淡水人來說,現在的淡水已經是這樣,但是未來的淡水呢?淡水是我們長久居住與生活的地方,我們希望這個生活的環境應該成為什麼樣的樣貌呢?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