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馬偕相關文化資產規劃芻議

洪靖翔

  1872年3月9日,馬偕遠渡重洋來到臺灣,選擇在淡水上岸,開啟其宣教行腳,對於淡水近代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在醫療衛生與教育層面,可謂影響深遠,時至今日,淡水不僅留存眾多跟馬偕有關的史蹟,也建有許多紀念馬偕的設施、物件,這是此前淡水眾多馬偕相關紀念活動的成果,也是淡水書寫地方歷史的展現,故而,在馬偕登岸淡水的150週年,實可略為檢視目前馬偕相關文化資產與紀念物件的現況與規劃。


  目前淡水與馬偕有關的文化資產與人文地景,主要分布在現今馬偕街以及埔頂周圍的空間場域,包含馬偕雕像、滬尾偕醫館、長老教會、河邊馬偕上岸處、馬偕租屋處,一路沿馬偕街到位於埔頂的淡江中學、姑娘樓、牧師樓、馬偕故居、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等。馬偕街附近區域,昔稱龍目井,後因紀念馬偕,而改名為「馬偕街」。而埔頂除了是淡水早年開港後外商的主要居所,也是馬偕籌畫教堂、學校等機構之處。近年來則隨著淡水日益觀光化,成為遊客選擇前往遊憩玩賞之處;此外,也由於在淡水近代史上的重要性,此二地不但是眾多導覽行程的必經路線,官方也曾舉辦大量有關活動。不過,或許也能夠再想想,這些文化資產與人文地景,還可以有甚麼樣的可能性。


  現時的確存有眾多與馬偕有關的文化資產,許多場域內也詳盡介紹馬偕的生命故事與宣教歷程,不過以筆者踏查過的經驗,這些介紹僅限於館內或是單一館舍,未能與其他文化資產進行連結,如能以較為區域性、全面性的思考視之,舉例,在這些場域中設置「馬偕在淡水」的歷史地圖,除了可以使參觀者在簡要的圖資中一覽淡水與馬偕有關的文化資產外,每一個文化資產所各自擁有的歷史含意,更能回過頭來詮釋馬偕的生命歷程,並且串聯目前群聚於馬偕街與埔頂的文化資產!


  另一個可以思考的可能性,則是從馬偕上岸淡水的歷程,思索當時淡水所具有的國際商港地位,進而協助建構總合性的「淡水國際商港歷史文化古蹟群」,歷來對於淡水港的國際地位,已有前人研究,本文不再贅述。筆者粗淺認為,吾人對於馬偕歷史的認識,也應助益於地方歷史的建構與詮釋,從馬偕的歷史協作淡水國際商港的歷史文化。如此,也方能得以更完整的說明,當時淡水、乃至於臺灣的國際貿易、人群往來離散的互動關係。

▲九○年代臺北縣政府推動為「鄉里人傑立像」之文化政策,淡水擇馬偕和施乾為鄉里代表人物,由淡水鎮公所提供馬偕街與三民街口昔稱「三角公園」的土地以供立像。(圖片來源/淡水文化基金會)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