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搶救古戰場 走讀龔提督
「城岸、古道、港仔坪」


滬尾田野工作室 紀榮達

  1992年營建署淡海新市鎮的開發計畫,全面刨挖淡北高地小丘,將其土方填埋到低地凹谷,使得千萬年原有的地形地貌和人文遺跡悉遭破壞。一直到了2022年,尚且還有清法戰爭的「龔提督高地」和「城岸原址」遭受到怪手刨挖,以充作新市鎮開挖工程的廢棄土方。

▲營建署怪手刨挖古戰場的提督高地、城岸及古道。(照片來源/紀榮達)

  由於提督高地位處郊隅,知其遭受破壞的市民甚少,以至文化局依然裝瞎,營建署的怪手施暴如故。如今,若克持續規劃港仔坪的走讀活動,或可讓眾人見證大地之殤,爭取保存滬尾古戰場的些微文資殘跡。

守護緣起

  2021年10月17日滬尾文史工作室到公司田溪口的港仔坪田調平安宮,發現該廟的後背小山(龔提督高地,海拔25公尺)已規劃為新市鎮工區,原本海軍駐守在山丘上的雷達部隊業已遷離,高地原生植被(含林投樹林)遭到伐除泰半。營建署擬將這個清法戰爭古戰場的「提督高地」及「城岸原址」剷平,作為住宅用地。

  滬尾文史工作室發現事態嚴重,急洽淡大建築系黃瑞茂教授,得知黃老師主張公司田溪北岸的綠帶,應包含提督高地,成為完整的綠地及公園,並推薦荒野協會陳江河老師的溼地保存構想,停止挖除提督高地並將土方挖去填埋丹頂鶴溼地(即新市鎮築堤造地的凹濕地區)。

  由於大家對於環境、生態以及文資的保護方向一致,因此滬尾文史工作室即於隔日早上,檢附相關照片,緊急通報新北市文化局,要求該局急件文資守護「清法戰爭古戰場原有的地形地貌(龔占鰲提督高地)、港子坪遺址、貝塚、陸軍哨堡、海軍界址,以及林投樹等原生植被。」

  文化局的回應相當迅速,當天下午即辦理文資現勘並作成結論,只是現勘結論卻出現「棄守文資保護」的「不作為」規劃。

誌異文化局

  10月18日下午,文化局出席港子坪現勘的官員表示:原生植被及林投樹林,歸屬農林單位管轄,不涉文化局。

  文資現勘的決議則記載如下:

一、現場所見「貝殼」,混雜「垃圾」出土,無涉考古遺址,工程單位可續行施工。
二、有關軍用碉堡或為晚近國軍所建,文化局  將於10月19日另邀史蹟文化景觀審議委員現勘。

  隔天10月19日文資現勘的決議則記載:

一、營區建物為戰後軍事遺構,不具文資價值。
二、建議工程單位(營建署)規劃保留崗哨及大門門柱於適當地點,或設置解說牌呈現歷史記憶。

  表面上看,文化局似乎是積極進行文資程序。實為配合工程開發,新北市政府再度棄守淡水文資,成為湮滅滬尾古戰場的共犯,其現勘結論當然不是真相。

  果然,文化局及文資委員,早在2019年,因未諳「龔提督高地」以及「城岸原址」的史蹟和史實,竟將港坪營區(即龔提督高地)審議為不具文資價值。如今將錯就錯,一再延續棄守文資的路線。

2021年10月22日提報「提督高地」文化景觀
2021年11月 5日提報「提督高地及港坪古道(新事證)」文化景觀
2021年11月14日提報「滬尾古戰場」重要文化景觀
2021年12月11日提報「滬尾古戰場」文化景觀
2022年 1月27日提報「內城岸」歷史建築

  文資單位依然以切割及隱匿的方法,均結論:不具價值,繼續施工。

真相

  「提督高地」及其接壤山坳,保存滬尾古戰場原有的珍貴地貌。該址古為4000年前訊塘埔文化人以及300年前漢人移民的生活空間,本有港仔坪史前遺址和港仔坪聚落(均遭新市鎮工程破壞)。

  其文資稱謂,雖以戰略要地「提督高地」為名,其文化內容卻包含史前場域、漢人聚落、寺廟、古墓、古道、古橋址、古戰場、防禦地景原址、戰地植物、國軍堡哨、國軍界樁等文資元素。如同淡水紅毛城擁荷蘭古城、清朝石門、領事官邸、喬灌庭園、皇家界址及戍防地景,兩地同樣具備多元文資價值。

▲輕軌海大站旁設置提督雕像。鄰近的城岸原址及龔提督高地,將遭開發工程挖除。(照片來源/紀榮達)

  未料文資單位竟率先棄守提督高地的原生植被,又分割考古家和歷史家,未邀請共同會勘討論提督高地多重的文資內涵價值。在歷史家尚未現勘前,即議決「開發單位繼續施工」。

  文化局後續並隱匿,古城岸範圍在2016年早經市府研究、標繪、圖示,竟函稱(2022年2月15日)該局業已文資保護部分城岸,其他城岸「完整性不足,雜木叢生,不具文資價值」。由於內、外城岸同屬古戰場遺跡,其起點、終點和路線、範圍最為重要,如今一處已為文資保護,一處即將湮滅破壞,難道古城岸文資守護,僅作幾處樣板嗎?

  龔占鰲,湘軍宿將。四川鄰水縣人,20歲投軍重慶營,後加入鮑超的霆字營,該營解編後,龔任擢勝營營官,光緒二年(1878年)隨孫開華戍守北臺,熟諳基隆、淡水防務。甲申(1884年)清法之役,由福建渡臺,續防淡水。

  滬尾血戰(1884年10月8日),清軍知名將領多達10人,當時淡水人認知的勇將,多係湘軍,忠寮燕樓李家的國學生李際隆(1836年–1908年)記述清法戰爭,只寫到3位將領:「孫提台(孫開華)興兵接戰,李大人(李定明)強御硬敵,龔大人(龔占鰲)折衝陷陣……。至乙酉(1885年)四月,萬國講和,法船回國,豈非孫提台(孫開華)之功哉。」

  2017年5月,中國四川鄰水縣,因開發工程,出土龔占鰲提督墓塚中國政府隨即原址文資保護,變更工程設計為提督廣場。2021年10月,新北市獲報申請龔提督高地文資,臺灣政府卻執意要推平高地,破壞古戰場。難道臺灣的文化水平僅及文化大革命時代了嗎?

走讀古戰場

  走讀清法戰爭古戰場北段(公司田溪口),可在輕軌海洋科大站集合,於站內解讀清法戰爭圖說看板及龔提督熟鐵雕像,續走程家古厝、水圳古道、港子坪橋,遠眺提督高地及北城岸,再走港子坪王日可古墓(該墓因在工區內,宜攜帶望遠鏡觀察)及平安宮(天師公),從捷運藍海橋過港公司田溪,走讀法軍撤退及登陸沙灘,續看外城岸及孫開華剪影雕像,看完捷運輕軌沙崙站的清法戰爭圖說及金針木耳(林投黃槿)圖示後,結束走讀。

見證者

  1884年10月8日滬尾血戰,古戰場南段(今中崙),孫開華提督親率擢勝中營(記名總兵李定明)及後營(補用遊擊范惠意),迎戰法軍敵鋒,傷亡最重。古戰場的北段(今港仔坪、大庄),擢勝右營獨當一面(記名提督龔占鰲),伏假港(提督高地),截戮法軍左翼,殺敵最眾。

  研究者多重視血戰焦點的中崙一帶,嚴重遺漏「北城岸」及「龔提督高地」。如今,文化局放水營建署,業將挖光提督高地,已涉湮滅古戰場原有完整地貌,將使學術考證的歷史現場無端消失、破壞。

  走讀港仔坪,期待有更多見證者、守護者。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