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回到1930年代:當代的淡水國際商港城市
淡水開港160年值得記憶的城市景觀與文化風貌

許慧明

  1858年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同意淡水開港,1862年淡水設立海關展開對外通商貿易與課稅,淡水正式進入國際商港時代。有人單純從1862年淡水設關通商起算迄今160年,故稱今年是淡水開港160年,其實淡水僅在清代及日治時代(1862~1945)才真正屬於國際商港貿易城市,國民政府時代(1945~ )以來,淡水大船不再入港,取而代之的是,漁港舢舨輕舟,點綴淡水夕照水岸,淡水如今只能勉強稱作河口水岸城市而已。但是,淡水人絕對應該認識淡水曾經經歷國際商港時代的歷史風華,指認並珍惜淡水國際商港時代的相關歷史古蹟與文化資產,尤其是最值得讓人追憶的1930年代:當代的淡水國際商港城市。

  2000年6月臺北縣政府公告指定「淡水海關碼頭」、「淡水水上機場」、「淡水氣候觀測所」及「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為縣定古蹟,這四處古蹟的指定正好成為淡水國際商港時代的最佳歷史見證。從「淡水海關碼頭」所在的砲台埔水岸,一直往東延伸到「淡水水上機場」、「淡水氣候觀測所」和「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所在的鼻仔頭水岸,正是淡水國際商港時代的港埠碼頭水岸。今天您可以親臨現場站在「淡水海關碼頭」岸邊或是站在「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即淡水殼牌倉庫)岸邊懷想老照片所顯示淡水「大船入港」、「帆檣林立」的國際商港風華景象。

  您也可以站在「淡水海關碼頭」岸邊回首望向砲台埔頂,您會看到「紅毛城」、「英國領事官邸」、「牛津學堂」、「女學堂」、「牧師樓」、「姑娘樓」、「馬偕故居」、「小白宮」、「淡江八角塔」等等洋樓,那些曾經是英國租界與馬偕文化資產,其實也都是淡水國際商港時代的相關歷史文化資產。

  淡水國際商港時代的相關歷史文化資產當然不只是洋關、洋行、洋樓而已,屬於漢人市街的崎仔頂山崙往下沿線水岸,在淡水國際商港時代更是兩岸船頭行的港埠碼頭所在,那面水岸停泊更多專事兩岸貿易的戎客船,今天位於淡水老街中心的古蹟「福佑宮」,其廟埕水岸當年正是兩岸船商聚集的重要碼頭,福佑宮的捐建者名錄,不乏船商,可以作為淡水國際商港的另一個時代見證。

  不過,千萬要提醒大家,請關注淡水國際商港的1930年代!雖然配合淡水國際商港的貨物運送,淡水線鐵路早在1901年通車,但是淡水直到1930年代實施市區改正,從淡水火車站到海關的街道才從原先的4米道路,拓寬為9米道路,街道特別在兩邊留設各1.5米人行道,並且導入當年最現代化的下水道系統,街道兩邊的街屋在市區改正期間,也配合重新規劃整建,成為最迷人的市街風貌。如今的中正路老街,那時仿巴洛克式洋樓建築到處可見,包括施合發商行總社、淡水信用組合、盧阿山宅第等等;也在那年代「淡水禮拜堂」於1933年建成,然後是「淡水祖師廟」於1937年建成,很顯然,1930年代的淡水國際商港城市氣象是興盛的、蓬勃的,也難怪畫家陳澄波1936年到淡水來,留下「滿載而歸」那幅名作!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