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變遷中的淡水


Tân Tek-hôa

  淡水,位於淡水河口廣闊的水域北岸,前有觀音山,背倚大屯山,被山嶺、河流、海洋等壯闊自然景致圍繞的淡水,在漫長歷史的發展中,累積出數不盡的風土故事,長年以來,遊客總是絡繹不絕(2020年總計有超過700萬人次遊客造訪淡水),也吸引著許多人移居淡水,更有不少藝文工作者前來駐留。

河口景觀即將永久消逝

  然而,長久以來伴隨著淡水人生活日常的河口景觀,隨著淡江大橋工程的持續推進,高聳、巨大橋體在未來的時日即將矗立在河口,河口開落的事,也即將永久地轉換成另一種風貌,也宣告著自1862年開港至今,歷經數次繁華與衰退的淡水,同時也正面臨著另一次的城市與地景變遷。

  1990年代前期「六年國建計劃」開啟了淡海新市鎮的開發,1990年代後期捷運淡水線的通車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的老街拓寬後,淡水線鐵路停駛後沉寂的淡水彷彿得到新生的動力,淡水人原本生活重心的中正路老街拓寬後,舊時的街景被一棟棟高聳的新建物替換掉,便捷的捷運帶來一波又一波的觀光人潮,老街上乘載著淡水人衣食住行的舊商家也逐漸轉換以休閒觀光客群為主的型態,居民因不斷遷出而流失,原本人口最密集的老街五里,目前設籍人口已減少到5,000人上下。

  原本預定容納30萬人的淡海新市鎮,都市開發的腳步並不如預期,2006年6月行政院經建會決議停止後續開發計畫,可是臺北縣政府以及升格後的新北市政府,卻不斷提出持續推動新市鎮開發的政策與公共工程計畫,如今各項工程仍然持續,對淡海新市鎮中的海埔新生地以及舊有聚落景觀造成相當大的衝擊,比如在公司田溪出海口的港子平聚落,曾經於清法戰爭作為清軍駐地,當地的平安宮也作為信仰中心,奈何因為都市開發,聚落居民全數遷移,徒留幾乎失去香火的平安宮仍舊矗立。

▲淡水到竹圍間如果多了一條淡北道路,捷運線與河岸間的綠廊將會回填出長達3~
 4公里的3米土堤。攝於2011年。(圖片提供/陳德樺)

  把場域視野轉向河口的反方向,爭議不斷、延宕多時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計畫」,去年選舉前不久,行政院忽然宣布在原關渡橋東側新增「關渡新橋」的規劃,讓淡北道路渡河連接台64線快速道路。從1990年代末期最初版的淡水環河快速道路,到2008年閃避環評的縮減版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雖然阻力不斷,市政府依舊不願撤回這個道路開闢計畫。

  捷運淡水線進一步延伸的淡海輕軌綠山線早已通車許久,營運至今的運輸成效,則遠遠不如預期,所謂「三環三線」重要政策拼圖的輕軌藍海線,在遭逢淡水街區居民強烈反對下至今仍無法定案,市政府卻未因為地方強烈的反對而宣告放棄這個計畫。自「三環三線」的政策與後續執行面遇到的反對與困境,也可以顯見新北市政府對於淡水及周邊地區的規劃,缺乏在地面向的理解,因而工程才會一延再延、一改再改,更遑論針對淡水的地理空間特色、人文資產存續量身打造,都市規劃的目的是為居民所用,因此從居民面向規劃,本來就是最為基本與重要的考量。

▲試想,金色水岸如果再塞入雙線輕軌,我們還能閒情逸致地漫步其間嗎?(圖片
 提供/陳德樺)

舊城區不再是淡水發展的重心

  上述提及的各項重大工程,無論是淡江大橋或淡北道路、淡海輕軌,這幾項大型公共工程計畫無非都是為了淡海新市鎮的發展解套,淡水區公所及其他相關行政機關也於2015年底正式搬遷到位於新市鎮的綜合行政大樓。官方對於淡水發展的政策與資源,也更多的投入在淡海新市鎮,再加上淡海新市鎮倉儲、商辦、公園綠地等大型用地的空間規劃與地目變更,這樣的發展趨勢,都在將淡水的城市重心從淡水老街、崁仔頂舊街區持續轉移到淡海新市鎮,舊城區居民持續地遷出,以及商家型態愈往觀光消費的型態傾斜,原本作為淡水人生活重心的舊街區,終將被嶄新市容的淡海新市鎮所取代。

  相較於淡海新市鎮,舊街區在未來會有甚麼樣的發展呢?九崁仔街、中正路、崁仔頂在未來會成為什麼樣子呢?如今散佈淡水各處的古蹟,多數集中於舊街區一帶,除了吸引觀光人潮,對於淡水人的現在和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對於它們的過去,新移民與年輕一輩不甚理解;對於它們的現在,除了觀光化的參觀也不甚關心;而對於它們的未來更無從想起;然而,這些古蹟與文化資產代表著得不僅僅只是一幢幢具有歷史感、建築美感的建築,它們總合起來代表的,正是淡水在這漫長發展中的厚重歷史,在淺薄的觀光化參觀表面底下,它們是解碼「淡水之所以能成為淡水」的關鍵,也是許多老一輩在地淡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與記憶。不僅如此,如果提及在淡水各個角落努力著的藝文工作者與團體,他們能在舊城區的空間重置中,得到更多可駐足的落腳處嗎?

▲靜謐的九崁仔街,舊稱頂街仔,在淡水各界努力搶救下,終於跳脫出拆除、拓寬
 的命運。攝於2023年。(圖片提供/陳德樺)

活跳跳的淡水人
才是淡水最珍貴的資產

  在地居民的流失,不只是人口統計數目上的減少,更是人際網絡間的連結斷裂。淡水具有的豐厚文史資產與風土故事,是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長久累積下來的,缺少了釘根在地活跳跳的居民的活動及縱橫交錯的人際網絡,這些故事只不過是古蹟解說牌或歷史書籍上的久遠篇章,與當代終究會失去有意義的連結。

  淡水吸引人的,除了山嶺、河流、海洋的開闊景觀之外,還有各個年代保留至今的古蹟,以及這些古蹟所承載的歷史故事。從舊時淡水到當今淡水的發展過程中,這些保留下來的文史資產,都是許許多多淡水前輩們奔走、串連、組織、搶救、抗爭而來的,前輩們擋下了淡水環快隔絕人與河相連的高牆,留住了埔頂的小白宮、鼻仔頭的臭油棧(殼牌倉庫)、米市街的施家古厝、崎仔頂的九崁仔街、烽火段的日式建築群、竿蓁林的湖南勇古墓群……。前輩會凋零,但是未來的淡水呢?

  如今的社會型態,確實快速地轉變著,淡水也即將再度面臨重大城市變遷,生活在這個時空領域中的我們,只能無奈、被動地任憑歷史洪流沖向不可知的未來嗎?

▲淡江大橋一旦完工,高聳、巨大的橋體將取代開闊的河口景觀。攝於2023年。
 (圖片提供/陳德樺)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