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走讀淡水真正的面貌
2023淡水導覽解說培訓工作坊啟動

洪靖翔

  在熙攘人群的淡水老街、漁人碼頭之外,淡水有甚麼樣的面貌?過去風華的密碼線索如何探尋?淡水人如何逡巡於過去與現在並存、並且可能面臨逐漸消失的街市紋理?且聽、且看、且走,作伙走讀淡水真正的面貌,淡水導覽解說工作坊正式啟動。

▲首堂課由本會許慧明董事長為學員爬梳淡水文化各時期的重要推手與演進脈絡。
 (攝影/陳羽醇)

  淡水文化基金會長年推動在地導覽解說,共計推出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鄞山寺與金色水岸、重建街與埔頂、老街與寺廟、埔頂之旅與紅樹林生態共計五條主題式導覽解說路徑,另亦設置客製化路線供申請者可依據其需求制訂路線。主題導覽路徑自推出後便廣受迴響,歷年皆有許多遊客、團體踴躍報名。

  本年度啟動的淡水導覽解說工作坊,則預定以這五條路線為基礎,並從導覽路線當中,持續尋覓更為多元的導覽解說點,比如在金色水岸路線,增添在地漁民商賈信仰和衷宮、蘊含最早期移民歷史的聖江廟古街區、運輸水肥的屎嚳渡頭以及作為昔日淡水港貿易漁業繁盛見證的渡船頭燈塔;又比如在鄞山寺與大田寮路線,除了原本的鄞山寺走讀,更延伸至整個大田寮山腳下的庄仔內溪、水源街與自來水道,其中庄仔內溪現多已加蓋,自來水道的輸水管線也不可見,然而從河道露頭以及水源街的街名,都可依稀見得淡水過去的歷史紋理,直至現在仍然都是淡水人日常生活中俯仰經過的所在。而又比如作為淡水城市發展核心區的崎仔頂,自九崁街、米市街沿崗頭清水祖師廟而下到福佑宮與龍山寺,淡水四大廟中的三間大廟皆匯聚於此,不僅如此,崎仔頂因開發時間甚早,崗嶺早有眾多蜿蜒小徑穿鑿,代表著常民生活經驗的積累,也同樣值得進行走讀。

  眼下的淡水,面臨諸多地方建設,人口移入越來越多,城市面容正快速變遷,可以說處於十字路口上。許多人來淡水只知道淡水老街、金色水岸與漁人碼頭,然而淡水只有這些觀光化發展後刻意炒作的風貌嗎?淡水發展至今,除了那些熟知的歷史古蹟,更為耐人尋味的其實是在街區巷弄間,是日常生活中現在與過去的對話,是那些隨著時序推演逐步積累築構的城市紋理。

  當我們著重於淡水曾做為國際貿易商港的歷史,也應當自城市的歷史視角理解,既有前臺的國際貿易與商港運作,也就會有後臺的城市發展與人群離散;如今許多淡水的歷史紋理,皆隱隱沒於街肆巷弄。因此,尋覓與記憶淡水的面貌,是我們在這場為期兩個月的在地導覽解說工作坊,以及之後開放預約的在地導覽解說中,持續不懈的目標,誠摯邀請大家,一同參與、走讀淡水這座歷史底蘊濃厚的文化城市!

▲透過實際走訪古蹟,學員更能就眼前事物來聯想當時情景。(攝影/洪靖翔)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