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爭議中的淡海輕軌第二期
水岸城市的延續與追求


反輕軌進老街水岸行動聯盟

  淡海輕軌,作為與淡江大橋、淡北道路同樣對淡水有重大衝擊影響的地方工程,綠山線與藍海線第一期如今載著空蕩蕩的車廂,連續三年虧損近五億多元,更遑論其原訂可紓解交通壓力的目標。藍海線第二期則原本要將老街開腸剖肚,經在地民眾反彈聲浪後,又改走起初早已定為不可走的淡水河岸,淡水十數年來盡心營造出的悠閒漫步空間與水岸景觀面臨嚴重威脅。從新北市政府歷次拖延改動的開發過程可以看出,對於淡水城市定位的不了解與不明確,且忽視既有文化資產與地方民意。本次專題即大略整理淡海輕軌藍海線第二期的爭議始末,並表述淡水人對於水岸城市的延續與追求。

  淡海輕軌藍海線第二期工程起初的計畫路線,根據新北市捷運工程局網站資料顯示,從中山路的上下行軌與中正路(淡水老街)的單軌鋪設開始,兩段於文化路交會後併為雙軌,並往西至漁人碼頭,銜接第一期路網。其中預訂鋪設中山路與中正路的單軌路線即引發地方上的巨大爭議與討論;尤其是中正路老街,不僅將輕軌路線直接設置於現行街路,其採「C型路權」的設計,雖然輕軌與汽機車共用路線,但是以輕軌優先行走作為原則,也就是說汽機車等交通工具,都得排在輕軌後面,更何況老街現在還是雙向機車通行,如此設計實屬離譜,也對老街居民將造成嚴重影響,包含緊急消防救護、一般停車卸貨採購等日常生活行為。

▲反輕軌進老街行動聯盟所製作之看板標語,清楚顯示輕軌對於老街街景的破壞。(圖片提供/反輕軌進老街行動聯盟)

  新北市捷運工程局於2019年8月21日、8月28日以及2020年3月23日分別在沙崙、淡水圖書館以及福佑宮前廣場等地,三度召開地方說明會,當時除了地方議員針對車流狀況、老街店家生意影響等層面提出疑慮,說明會現場的民眾更是群情激憤,明確向捷運工程局表達反對輕軌開進老街的民意;此外,民間的「反輕軌進老街行動聯盟」亦展開兩項重要的具體行動;其一,針對輕軌藍海線第二期工程應須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一事向監察院行文,也獲監察院高鳳仙監察委員請環保署、交通部及新北市政府確實檢討改進之表意。其二,聯盟號召老街居民於自家屋樓張貼「反輕軌進老街」的大紅布條,表達對於輕軌工程的反彈聲音,許多老街上經營許久的老店,包含三協成餅舖、惠元藥局、萬寶堂中藥房等店家紛紛響應,此事不僅見報,也獲致時任新北市市長侯友宜關切。在地方民意巨大的反彈聲浪下,捷運工程局最終取消輕軌開進老街的設計方案。

▲老街商家居民紛紛響應反輕軌進老街行動聯盟之倡議,掛起紅布條表達反對。(圖片提供/反輕軌進老街行動聯盟)

  原以為事件就此告一段落,然而輕軌工程死而復生,2020年中旬捷運工程局宣布輕軌改採行經河岸路線的替代方案,從捷運淡水站後方廣場開始,沿整條金色水岸環河道路到觀潮廣場,彎入中正路老街烽火段(尾段),並續行至淡水漁人碼頭,銜接藍海線第一期,沿線設置六座平面車站。消息一出亦驚動在地群眾,尤以老街民安里居民反應最為劇烈,原「反輕軌進老街行動聯盟」進一步擴張為「反輕軌進老街水岸行動聯盟」,民安里內也進行連署與民意調查,超過七成的居民表達反對意願並簽署連署書。同時聯盟積極尋求管道對外發聲,在2021年2月4日聯合立法委員范雲召開「反輕軌進淡水老街水岸:金色水岸是臺灣瑰寶、休憩空間」記者會,表達在地真正反對輕軌建設的民意,也再次強調「淡水作為歷史底蘊豐厚的河口水岸歷史文化城市,是一座充滿人文氣息的悠閒散步城市,一座綠意盎然美麗的、生態的城市,而從捷運公園到紅毛城的金色水岸,正是構築淡水城市願景的重要綠帶、景觀帶與親水散步空間,不容許輕軌建設破壞。」的具體訴求。

▲反輕軌進老街水岸行動聯盟與立法委員范雲聯合召開記者會。(圖片提供/反輕軌進老街水岸行動聯盟)

  除開與立委共同召開記者會,包含公視台語台、客家電視台也都前來採訪,客家電視台甚至於4月1日直接在淡水河岸拍攝節目「村民大會」,邀請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張勝雄教授、建築系黃瑞茂教授、「反輕軌進老街水岸行動聯盟」成員以及在地居民一同於河岸現地開講,從輕軌建設對地方人車通行的具體影響、河岸地質不合宜的事實乃至於重新審視捷運工程局所提出的效益,張勝雄教授指出,這些相關效益都非常抽象且言不及義;所謂形成環狀路網並無意義,荒謬的是,環狀線經過的區域根本不是淡水人口集中之處,反而是把人口居住稠密之處圍成一個蛋黃區,起不到運輸淡水在地人口的作用。而河岸輕軌更是好笑,居民不但沒辦法搭乘輕軌「回家」,觀光客也沒辦法逛老街購買商品。而打造多元運具也不差輕軌這一項,並質疑輕軌是否得以提升淡水交通便利性,以輕軌的運量與速度,顯然無法吞吐淡水目前的人口。因此,張勝雄教授提及一個溯源的基本問題,也就是:輕軌真的有建設的必要性嗎?

▲公視台語台就河岸輕軌開發議題於淡水河岸現地採訪淡水文化基金會許慧明董事長。(圖片提供/反輕軌進老街水岸行動聯盟)

  張勝雄教授於節目中提到的「輕軌必要性」問題,以淡水近二、三十年來的地方城市發展而言,其實答案昭然若揭。從前的淡水河岸腹地窄小,只用以船隻停泊靠岸,而後來隨著鐵道與捷運線的開通,帶動更多觀光人潮,而淡水河岸沿線豐富的人文地景,也順勢在河岸的整治以及多年來在地社區持續不懈的營造下,淡水的「金色水岸」進一步在臺灣打響名號。

  如今的淡水河岸,觀光遊客慕名前來逛遊老街、觀賞夕陽,也帶動老街商機;而景緻優美的河岸也成為在地居民日常散步漫遊的絕好去處。輕軌建設只會破壞河岸美景,也連同將淡水二十年來辛苦營造的水岸城市意象毀棄,這不是進步建設而是開倒車。從水岸營造、反輕軌進老街至反輕軌進水岸,淡水人表達的民意十分清楚明確,這是結合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城市願景,也顯見淡水人對於水岸城市不曾止息的延續與追求。

▲客家電視台錄製「村民大會」節目拍攝現場。(圖片提供/反輕軌進老街水岸行動聯盟)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