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關於民防—臺灣共同體的想像

謝建民

  我們是台灣民團協會,主要由一群愛土地、愛臺灣的有志之士共同結成,主要的任務,在於推動臺灣民間基本急救、防衛能力的提升,用以應付緊急與危機時刻的各種未知可能。

  我們在2019年時,看到香港局勢丕變,讓身處強權鄰居的我們膽戰心驚,「自由」這種事情,好不容易來了沒多久,就可能要被收走,我們不想輕易躺平、放手。再者,看到許多意外事件的發生,我們多數人僅能像是無頭蒼蠅般的慌亂、等待被體制救援,於是就興起了一股,「我們自己來吧!」的想法。

  臺灣的民防,初期由地方宮廟庄頭形成的聯庄為互助會,你幫我處理事情,我給你支持,屬於那個年代基礎民防的模樣。義消系統,則是從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由日本引進。那時的臺灣,尚不容易發生大規模的火災,日本人來以後,大量的木造建築興起,以原有的隨意方式無瑕應付,故而才引進日本消防制度。

  明治35年(1902年)臺北消防組成立,全臺灣開始四處設立,沒有消防組的地方就由壯丁團負責打火。

  近代的民防包含了防衛、急救、防災。我們日治時期的累積,從保甲、警察制度,到防災士、義消、義警、守望相助隊、民防大隊的延伸,我們除了台灣民團協會自己的組團自訓,更願意鼓勵輔導民眾參與體制內的考照、加入各地現有的民防組織,以利產生更多民間與官方之間的聯繫,形成互助、共同體。

  此外,我們更加著重地方民眾之間形成的網絡,透過我們協助初期的技術轉移、輔導成團,而後在地自訓團的部分,則由在地人自由發展。

  臺灣四百年歷史中,屢經外來政權統治,他們時而利誘分化,讓我們的團結合作是相當困難,民間自主建構起的自訓團,沒有利益關係、沒有樁腳,是相對容易帶起共同體的團結可能。

  我們在過去三年期間,協助上百位學員的課程訓練、技術取得,成立數個自訓團,每週都有一晚的練習。以肌力為主的訓練,用於防災互助、避難跑路時給予身體足夠的支撐力量,進而協助家人、同事、同學。急救部分,則為平時的基本救命術、戰災時的救護知識,加上基本防災觀念、演練、防災物資的準備、防災路線的建構,構成一套完整的訓練方式。

  台灣民團協會不斷推動的這一整套訓練方式,就是希望在天災、戰禍發生的時候,能夠增加我們的生存機率。自助、互助、公助的比例是7:2:1,為歷來災禍發生之時,得到救援的比例,當我們學會自救技巧,就能夠在危難發生時,取得對自己最有利的70%機會,進而互助,搶到20%的彼此互助救援的可能。

  我們希望民防這樣的觀念跟行動,能夠慢慢融入日常生活,形成臺灣人的基因,是相當重要的。當臺灣的本土政黨,正為了國族認同而努力防衛、拼命以外交手段促成內部臺灣國族認同之時,我們民間也得更加努力推動,團結一致,才有機會爭取到更好的未來。

  準備並不是悲觀,擁有這樣充足的餘裕,面對人生才能輕鬆自在。

▲台灣民團協會協助愛幸福庇護工場員工急救訓練。(圖片提供/謝建民)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