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點亮與世界交會的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工作坊課程回顧


洪靖翔

  5月27日與28日接連的周末假期兩天,由新北市文化局與中國科技大學主辦的「新北市申請登錄世界遺產教育工作坊」在淡水真理大學舉行。在工作坊之前,已有舉辦兩天兩個場次的世界遺產講座活動。而本次的工作坊,則在講座活動後進一步延伸,透過課程講授、公民參與和討論的方式,以新北市目前所坐擁的三個世界遺產潛力點,包含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水金九礦業遺址以及樂生療養院為分組主題,進行世界遺產的普世價值、比較研究、管理與維護方法等形式與原則的討論。

工作坊課程延續講座
立意清楚且連結討論

  兩天的工作坊課程安排總體而言十分緊湊,主要在兩天的上午分別進行六堂課程,其中有兩堂為外國學者授課,分別是由紐西蘭環境保存部遺產技術顧問Paul Mahoney以其在伊朗進行的高原鐵道世界遺產認證案例,講授「世界遺產價值評估與程序」;另外一場還有由澳洲遺產協會副主席Peter Romey講述對世界遺產認證有重大影響的「布拉憲章與世界文化遺產」;其他的課程則由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進行授課,同樣也分成多個議題。

  工作坊課程的第一天,由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顏敏傑、建築系助理教授藍志玟分別以日本和德國的案例,就「世界遺產申報文本和預評文本」以及「世界遺產的價值認定與案例」進行分享,其中也提及許多概念與世界遺產申請的案例分享。包含日本的一些世界遺產,都是年復一年持續不懈的申請,方能成功申登世界遺產,而在文本內容上,尤其申請時需要與世界各國的其他遺產潛力點共同競爭,因此「充分了解遺產獨特性」以及「如何說一個好故事」就成為書寫文本的重點。

  第二天則由建築系教授閻亞寧與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李兆翔,以世界與臺灣當代史的角度和英國的案例,就「世界遺產50年的重要演變」和「世界遺產的管理維護」進行講授。雖然一堂課的時間並沒有很長,大部分都在一小時內結束,不過本次工作坊課程的主題不僅與世界遺產密切相關,也同樣與工作坊的另外一個重點,也就是公民參與和討論緊密相連。

工作坊課程進行概況,安排十分緊湊。 (圖片提供/中國科技大學)

工作坊公民參與討論議題

  在本次的工作坊活動中,兩天的行程都有進行學員分別就新北市三處世界遺產潛力點的討論與發表,大致上,總共分成六項主要議題,分別是:

一、世界遺產價值指認和基準
二、文本撰寫架構與申請策略
三、認定價值比較與文本撰寫
四、世界文化資產的永續經營:誰該參與?誰該負責?
五、從世界遺產公約談公私部門的教育與保存意識提升政策,
  跨部門溝通、公共教育與社區支持策略
六、實地考察後之申請世遺的永續發展策略

  討論的主要流程大概是在開始討論交流之前,先由各主題的輔導老師進行提要,接著進入分組討論案例的時間,最後則進行發表與回應、評論。本次工作坊的參與學員近20位。有許多是新北市三處世界遺產潛力點的相關背景,有樂生療養院的醫護人員,也有來自水金九地區的學員,而淡水的部分則有基金會同仁與淡水文史工作者共同參與,加上主辦方也將各自具有相關背景的學員分配至同一組進行討論,故而在工作坊活動的交流過程中氣氛融洽且熱絡,從中也能看到學員如何就現有的世界遺產潛力點文本進行反思,以及如何在世界遺產的概念上想像相關的管理維護原則,強化的是對於世界遺產的認知概念。而筆者所參與的組別為淡水組,因此也以本次淡水組的對話成果作為主軸進行分享。

▲兩天工作坊下午是學員討論時間,討論過程氣氛熱絡,共同思考世界遺產價值。
 (圖片提供/中國科技大學)

反思淡水如何作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這次對於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這個世界遺產潛力點的討論中,我們在一開始的世界遺產價值指認,以及文本的撰寫架構,其實翻轉了此前文本的敘述,原本所謂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的概念,大部分指涉的是埔頂與砲台埔上一連串的歷史建築群,然而在當我們從頭反思:淡水這座城市如何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存在的城市的問題時,我們首先提及的是淡水「山城、河港、海鎮」的概念;不僅如此,我們也同樣認為,以往不斷被著重強調的淡水國際貿易商港歷史(這算是淡水得以成為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重要因素)當中,我們所需要關注的不是只有外人來到淡水通商的歷史。

  換句話言,在地的歷史如何被置放於世界遺產的脈絡底下,是重要的一題。正是因為淡水在地社群的協助,外人方能在淡水順利發展貿易通商,淡水也才會有如今人文薈萃的豐厚歷史底蘊。

  此外,淡水港及淡水河流域的觀點,也是討論與發表重點。我們認為淡水的國際貿易商港歷史,淡水河航運與淡水港的發展是重要奠基,因此也應將這段歷史置放進世界遺產的脈絡。而如何進一步錨定淡水港,我們採以淡水燈塔系統作為出發點。以前由渡船頭燈塔、淡水港燈塔、鼻仔頭燈桿三點依傍河岸連成一線,共構淡水河港的航道指引,不僅是航海導引的重要依據,也是前人工程智慧,其更凸顯淡水河出海口的地理環境。我們認為從這樣的角度看待,淡水與淡水港的歷史,乃至於淡水如何成為世界遺產的價值,方能有進一步的梳理,而如此的敘事角度,也獲中國科技大學教授與其他學員的肯定。

▲淡水組成員合影。 (圖片提供/中國科技大學)

公民共作成果:淡水文化資產地圖

  本次工作坊最令筆者感到驚喜的,是一幅由組員們共同協力創作的淡水文化資產地圖,大家運用貼紙與白板筆等工具,在地圖上標示出已指定、未指定但認定其有文化資產價值的地方,皆成為地圖的一部分。此外,我們也將淡水水上機場、淡水港燈塔系統標示於地圖,結合眾多地方故事,連結八里、關渡等地,共構出淡水河流域的概念。當我們了解世界遺產概念的同時,對於一個地方所具備的潛力,也應當有更為貼近的在地理解與認同,這不僅是工作坊的事,而是淡水人都可以共同關心、發掘與體驗的過程,因為這些文化資產、人文歷史底蘊與自然環境,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些在日常當中閃亮的亮點,才是精髓與價值之所在!

▲公民共作的淡水文化資產地圖,結合現有文化資產、未被指定的文化資產與眾多
 地方故事交織而成的豐富地圖。(圖片提供/中國科技大學)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