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專欄

尋覓滬尾街庄的風華過往
社區大學世界遺產課程走讀

洪靖翔
 

  作為社區大學本年度春季班新課程的「2023活化保存Living Heritage-淡水世界遺產潛力點培力班」,逐漸於五、六月份邁入課程的後半段,從起初介紹世界遺產的定位與案例,到接續回頭細說淡水豐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並且也相繼舉辦了兩次的戶外走讀課程,使學員得以對淡水世界遺產與城市發展,有更深刻的了解,本次舉辦於6月3日的走讀為第二次,走讀的空間範圍為淡水老街的三民街、馬偕街與烽火段一帶,由張建隆老師帶領我們進行導覽走讀。

  走讀的起點位於淡水老街的馬偕銅像三角公園,此地前身是清朝時代的滬尾水師守備營,而後走向位於附近的三民街,三民街早期名稱為衙後街,是由衙後石路的名稱演變而成。接著我們前往長老教會淡水禮拜堂後的無名溪流,此溪流在早期是整個滬尾街的西界,與滬尾街東界的庄仔內溪、港仔溝相互形構出淡水古早時代漢人居住區的空間地理範圍。接著我們下切到馬偕街,走到街上的淡水禮拜堂以及滬尾偕醫館。其中滬尾偕醫館標示著長老教會的宣教起點,而其建築風格也十分特殊,請來在地建築師傅協助建造,故而滬尾偕醫館屬於中西混合的建築樣式,當時的醫館有醫療服務,同時也是傳教場所。

  接續我們從馬偕街走回老街烽火段,過了無名溪,也就是早前滬尾街市西界後,逐漸走入淡水公家機構駐在地,此處較晚開發,因而在清朝時代時這裡有著金門館等清朝班兵會館,淡水於清末開港後則是各家洋行矗立,日本時代則進一步設立派出所、消防隊、戶政與地政事務所、郵局等公家機關。現在則因淡海新市鎮開發,許多公家機關都遷移至新市鎮,沒有以前老一輩淡水人口中的「方便」了。過了烽火段後,則是後來才興建的第一漁港,漁港旁有日本時代的臺銀宿舍,再往前走便抵達今日導覽走讀的終點:淡水海關碼頭。

  所謂淡水的海關碼頭,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建置與說法,比如日本時代稱其為淡水稅關碼頭。更早之前的滬尾海關,則指涉的是清朝海關,洋人則以淡水海關(包含淡水河流域比如大稻埕等地)稱之,並且協助清朝管理海關。後來日本人稱淡水稅關並收回自行管理,海關碼頭在1920年代被颱風吹毀,後又於1930年代重新改建。不過自1920年代以後,淡水港的貿易與運輸地位,逐漸被基隆港取代,淡水港本來即面臨淤積問題,加上基隆港地理條件優秀,距離日本也較近,並且也鋪設縱貫線鐵道。如今已成為古蹟的淡水海關碼頭,也正矗立於河港邊訴說淡水曾經風華的過往故事。


▲張建隆老師帶領學員實際走入淡水巷弄內,述說著淡水的古往今來。
 (攝影/洪靖翔)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