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專欄

一起來書寫淡水的在地故事:
「淡水老街防空壕故事工作坊」啟動

洪靖翔

  在接下來的7月到9月,淡水社區大學將舉辦一系列「淡水老街防空壕故事工作坊」,挖掘出淡水老城區防空壕的位置與故事,並期盼透過工作坊共作的形式,與學員一起走進史蹟現場,進行文史田野調查,試圖勾勒昔日防空壕的景象,也整理出屬於淡水的防空壕故事。

  說起淡水設置防空壕的歷史緣由,大致上可追溯至日本時代,現有留存的防空壕,也幾乎都於日本時代設置,有些老淡水人家裡,也會特別將地下室充當防空壕。淡水的防空壕在不同時代中,也乘載著不同的記憶,最早是在二戰時期,淡水人用來躲避盟軍轟炸空襲,此前美軍曾轟炸臺北以及淡水,至今仍可見得「遺跡」,比如一些老厝留有的機關槍孔,甚至殼牌倉庫的油槽,也是毀於空襲;到了戰後,防空壕則一改先前戰爭的緊繃氣息,成為許多淡水人童年玩樂的「秘境」,至今許多老淡水人經過時,仍會一瞥靜謐的防空壕,回憶此前在這裡的歡笑絮語。不過,現在許多目前留存的防空壕,皆已年久失修,多數已封閉且不再開放。筆者從小以來,印象最深刻的有兩處防空壕,一處是位於淡水國小下方,今中山路通往文化路旁,共有數個入口;一處則位於清水祖師廟附近的公館巷內,也設置三個出入口,位置略顯隱蔽但其所在位置四通八達,往下可達老街、往上則可通清水祖師廟與重建街。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如何看待這些防空壕?筆者粗淺認為可以自「宏觀歷史」和「微觀歷史」互動的角度切入理解,宏觀的歷史面,可與日本時代的戰爭發展以及淡水港脈絡相連結,而淡水許多防空壕皆是依據地形而建,通常建置於丘陵地下,顯現防空壕設置與淡水地理環境的緊密關係,除此之外,防空壕所具備的緊急避難功能,也使其設置位置,都離淡水聚落不算太遠,位於公館巷內的防空壕,甚至設置在房屋後、廟宇旁,可謂十足方便。而微觀歷史則可自常民記憶出發,挖掘在地故事,無論是戰爭記憶,抑或是戰後常民生活,防空壕如何在不同時代與不同的人們連結,不僅銘刻進眾人的記憶,同時也訴說了淡水曾經經歷的一段歷史。

  不僅從歷史面,防空壕的留存與啟示,也給予我們一個反思社區緊急避難空間的契機:當今日常所生活的街肆巷弄,是否也需要有相對可以成為緊急避難所的空間?幾十年前的人們所留下的設施,十足可作為我們當今反思緊急避難設施的「提醒」。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