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從地名到路名
話一頁淡水地名與路名的地緣關係


陳俊丞
 

   淡水三百年悠長的歷史,許多當地僅有,或是以其他形式出現的地名,都在這塊小小的土地上留下印記,而這些地名有的描述地理形勢,有的反映移民開墾的狀況,有的則是源自先住民的部落。透過探索淡水老地名的意義,可以更深入了解淡水從早期發展到現今的各種狀態。

淡水為什麼別名滬尾?

  淡水原名滬尾,這個名字的由來,經由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查證來源,有三種說法:

  其一,HOBE:平埔族語,淡水地區遠古為一群名HOBE之平埔族人所居,故稱之。雨尾:與滬尾臺語同音,夏季西南季風期,雨每下至關渡以南,淡水無雨;而冬季東北季風期,雨每下至淡水,而臺北無雨,故稱雨尾。其二,石「滬」角「尾」:「滬」指沿海漁民以石圍成圈,利用潮汐以捕魚。淡水河北端漁民稱之為石滬角,石滬角之尾端即為淡水街,故簡稱「滬尾」。

  而「淡水」本來是河流的名字,加上「淡」和「澹」兩個字相通,是形容水勢壯大汗水波動盪的樣子。古時候「淡水」是一個地方的總稱,使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清領時期更把大甲溪以北的地區都畫為「淡水廳」,「滬尾」則是村落名稱,後來「淡水」與「滬尾」並用。直到日治時期「淡水」才正式取代「滬尾」的名稱,而沿用至今。在當時,淡水郡的範圍包含了今日三芝、石門、八里等行政區。

從北到南看淡水地名怎麼延伸到路名

  攤開淡水的地圖,淡水最北到灰瑤子過屯山國小後進入到三芝區,最南到竹圍過關渡橋進入臺北市,最東到小坪頂進入北投區,最西則是沙崙鄰近漁人碼頭,無論東西南北,都可以找到當地僅有或是以任何形式出現的地名,甚至還延伸到路名。

  隸屬屯山里的大屯,原本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大屯社的所在地,加上隸屬大屯火山群的大屯山坐落於此,因而得名,里內的各項建設,諸如屯山國小、大屯溪生態公園等都以此命名,其中知名的六塊厝漁港,相傳清康熙時期由潘姓原住民於此地建屋六處而得名。

▲淡水有許多路名皆與地名有緊密聯繫,比如鼻頭街即為五虎崗鼻仔頭之意。
 (圖片來源/陳俊丞)

  今番薯里舊名為「蕃薯寮」,清康熙時由泉州張姓家族開闢,於此設屋種植蕃薯得名,也是淡水唯一有種植飲用茶的里。

  興仁里舊名為「興化店」,是福建莆田興化村居民移民開墾而來,境內90%居民都姓「盧」,社區最北端取名「雲廣坑」,此名稱乃為紀念第一代來臺村長盧雲廣。

  義山里舊名「圭柔山店」,地名由來取自這裡種植大量俗名「圭柔」的台灣櫸樹,同時也用作平埔族社名,後來還有以圭柔山為名的聯外道路,稱為「圭柔山路」,相傳荷蘭統治期間,曾在此地屯軍,今尚有殘址,當地人稱為營岸。清康熙末年時,由泉州人開闢,並帶來了當地人信仰的神明—保儀尊王,義山集應廟就坐落於此。

  無極天元宮所在之水源里以昔日「水梘頭」而得名,「梘」是引水的竹管,早期的移民就是運用此方式將山上泉水引至平地灌溉及民生用水而得名。

  忠寮里舊名為「中田寮莊」,清康熙時,由何姓泉州人所開闢,現今是大淡水地區數一數二的休閒農業區,著名的石牆仔內休閒農莊、大屯花卉農場都在此地,近年著力於太陽光電產業發展,現在社區內已經有多戶公民電廠建立,成為新北市境內數一數二的太陽光電能示範社區。

▲忠寮社區近年持續發展太陽光電。(圖片來源/有限責任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
 作社)

  水碓里舊名為「水碓仔庄」,因此地設有水碓,以水力椿米因而得名,由於水碓是過往農業社會極為重要且貴重的農業設施,此地後漸發展成街,後來組成庄里以便於管理。

  油車里舊名為「油車口」,相傳約三百年前由泉州人所開闢,乾隆中期時,有郭姓泉州人於此地開設油坊,後來就因而改名為油車口,里內的蘇府王爺廟於每年國曆10月中舉行王船祭,為淡水地區目前所知唯一會舉行王船祭之王爺廟。

  沙崙里舊名為「沙崙仔」,「崙」為土丘之意,因此地為近海之沙崗地帶,村莊建在岸邊沙丘上因而得名,昔日北台灣知名戲水勝地—沙崙海水浴場就坐落在此,現因輕軌有直達淡水漁人碼頭與新市鎮開發人口增長而受惠,里中的沙崙路可通行至新民街和濱海路。

▲水碓既是街名也是地名,為淡水發展已久的地區之一。(圖片來源/陳俊丞)

  學府里舊名為「庄子內」,原本是一個街庄,後來因為淡江大學在大田寮山崗上創校,因而改名為學府里,當中經過的學府路,也因此而得名;鄧公里因里內有建於光緒二年(1876年)的鄞山寺在此而得名,因鄞山寺主祀定光古佛,「定光」的臺語發音近似「鄧公」,鄧公國小的命名也是以此為由來。

  文化里以里內今為學校區域而得名,在清代屬於滬尾庄地區,漢人最早拓墾之地。明代中葉之時,就有外國人來此通商,西班牙人、荷蘭人、鄭成功也都曾經屯營於此,故在淡水開闢最早。現在的文化里,從現今的新民街到真理大學周邊,都是文化里的範圍,可說是是淡水歷史古蹟最精華的區域之一。

街道名除了是生活,同樣創造歷史

  雖然淡水的地名與街道名,大多都是根據當地的地形樣貌而命名,但是從歷史脈絡來看,都與當地大戶姓氏家族的開墾過程密切相關,而外國人集中的租借區,街道與地名大多以為了紀念家鄉或是有卓越奉獻的人士而命名。

  淡水的街名與地名,蘊含著地方記憶與城市歷史,同樣都代表著淡水從古至今各面向的發展,先人的努力開墾,造就出今日淡水的多元樣貌,下次來到淡水,不妨多留點時間慢慢走,體會淡水地名與路名的古昔往今。

▲位於淡水老街老城區的馬偕街,以紀念加拿大傳教士馬偕為名,街上矗立著滬尾
 偕醫館、長老教會國語禮拜堂,街口則是李永沱故居。(圖片來源/陳俊丞)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