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選戰激烈的競逐中,淡水人是配角嗎?

Tân Tek-hôa

  隨著候選人宣傳車放送聲愈來愈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生活日常,每四年一次的總統和立委選舉投票日已經近在眼前,這次選舉的過程中,競選的各方提出各式各樣的政見,秀出他們爭取的建設,要爭取更多選票的認同。

  選舉的另一面意義,是藉由定期的改選,展開更廣泛的社會對話,對未來的發展或願景,不同的觀點或不同視角的都能在這過程被聆聽到。然而在實際的競選過程中,所謂的社會對話,卻只是淪為選戰的配角。屬於新北市第一選區的淡水,實際生活環境正在面臨巨大的變動,在這場選舉候選人的競爭中,本該是社會對話很重要的課題。可是候選人激烈交鋒的的政見與攻防議題,事實上並沒有更貼近淡水人面臨的巨大轉變。

  譬如新北市政府大力推動卻遭淡水人強烈反對的淡海輕軌藍海線,在這次選戰候選人的政見訴求裡銷聲匿跡,但並未撤銷的輕軌案接續到底是怎麼樣呢?

  關於淡江大橋,候選人們大力營造著完工後的願景,可是現實生活的認知是,淡江大橋一旦通車,迎來的並不會是更美好的未來,而是惡化和更混亂的生活品質。「淡北道路即將開工」這樣的宣傳到處可見,但被簡化為淡水人迫切需求的這條道路計畫,背後的爭議又或者對淡北道路勾勒的美景提出的反駁和質疑,到底有沒有被當作一回事?

  又例如有關核四重啟與否的議題,又例如新市鎮持續開發與救命道路主張的矛盾,又例如各候選人著重強調爭取的建設,與淡水人日漸重視的生活品質,其實能有更多細緻的思考、討論與對話,在這場選戰中候選人的自身形象行銷,都把這些對淡水人更重要的課題掩蓋掉了。

  可是淡水人的淡水該變成什麼樣子呢?文化城鎮、健康城鎮這些美好的口號,對於淡水人實質的意義在哪裡呢?對這些議題淡水人當然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思考與不同的需求,但對檯面上大力宣傳的建設與發展持不同看法的淡水人,難道是不存在或是可以被無視的嗎?

  透過選舉來促成更多的社會對話與反思,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嗎?至少在這次選舉,這種積極性的社會對話中並沒有有效地引發出來。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