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淡江大學海洋教育研習
培力在地海洋教育種子


陳俊丞
 

   臺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國家,但是因為長期的封閉政策,使得社會大眾對於海洋總是充滿許多未知和恐懼,進而導致民眾長期對於海洋的認識,僅有確保水域安全,禁止遊客下水的告示防治教育,與原先政府推動的解海禁政策相去甚遠。

  淡水因地理位置介於山、河、海間,地方發展與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為了實踐在地史學應用結合淡水觀光資源,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於去年11月25日、26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在紹謨紀念游泳館及淡水海關碼頭,舉辦「淡江大學USR淡北風情e線牽海陸旅遊全體驗—淡水河海洋教育種子教師研習會」,此次活動全程免費,希望能讓雙北地區任教於國中小的教師和對海洋教育有興趣的社會大眾,透過在地文史和水上教育的方式,進而認識淡水並對海洋教育有進一步的認識。

  11月25日第一天先邀請淡水社區大學講師潘國明老師,以在地史學的觀點講解淡水海港歷史與文化,從淡水1862年開港前後為分界點,全面分析淡水開港後對於地方發展和海洋關係的變化。接著第二場海洋教育課程設計,邀請了真理大學運動管理系助理教授范良誌老師與各位分享以真理大學發展水上運動教育為例的心路歷程,並且將水上運動與當今全球正在推行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相互結合,希望可以將兩者的理念進而推廣給社會大眾和有志推動水上運動的國中小教師有進一步發展。下午則由吳峻毅老師上場,帶領參與研習的學員們沿著淡水河岸馬偕之路的足跡走讀,同時和各位老師分享遊程設計與海洋教育瘩共同關聯。

  11月26日第二天的研習課程則是邀請了淡水社區大學副主任范情老師和淡水文化基金會企劃專員,同時也是文化淡水社區報的總編輯洪靖翔雙講師模式,帶領大家探討與淡水河岸相關的各類公共議題,包含了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輕軌進老街、河岸,現在正面臨動工關鍵時刻的淡北道路開發案,透過淡水文化基金會的立場觀點與在場老師分享面對河岸開發議題時,基金會所扮演的角色與如何從中參與表達立場。接著第二場則邀請荒野保護協會理事、同時也是淡水社區大學講師的陳江河老師帶領大家在教室認識淡水河岸多樣豐富的生態。下午的行程則從淡水漁人碼頭出發,搭乘遊艇逆流而上,搭配吳峻毅老師和淡江大學體育活動組副教授的雙導覽,帶領大家從河海交界上看見淡水的另一面。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表示,期許能透過淡水介於山、河、海發展出多元文化樣貌與當地豐富的生態環境兩項特點,搭配時下正流行的各項水上運動,將海洋教育的真諦與重要傳遞給教育界和社會大眾,進而讓外界看見淡水的另一種樣貌,同時認同海洋與接觸海洋。

 ▲藉由研習課程,講師與參與民眾共同探討與淡水河岸相關的各類公共議題。(攝影/陳智富)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