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淡水的變遷系列:
淡水人準備好要接受快速變遷的衝擊了嗎?


Tân Tek-hôa

  不久前才結束的總統、立委選舉,競選期間,淡江大橋、淡北道路、淡海新市鎮生活機能等在地議題,理所當然成為競逐選票的各方候選人主要的政見訴求,北海岸觀光發展與在新市鎮設立淡海科學園區的主張也紛紛出爐,台積電放棄龍潭設廠計畫後,淡水的民意代表甚至喊話將爭取台積電於新市鎮設廠。

  選戰結束後,總經費103億元、全長5.5公里的淡北道路,爭議28年後,今年2月2日終於舉辦「再開工」動土典禮,預定於2029年完工。到場的政治公職更強調淡北道路將串聯淡海新市鎮與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另外在淡海輕軌的部分,藍海線第二期改走河岸的方案,即使淡水居民反對意見仍強烈,但新北市政府還是在112年11月送交綜合規劃予交通部審議。

▲連接漁人碼頭與捷運淡水站的輕軌藍海線第二線,是淡水長遠發展不可或缺的拼圖?(圖片提供/陳德樺)

  於淡北道路「再開工」動土典禮後,新北市長侯友宜在淡水區里長座談會上宣示,將全力推動淡海新市鎮第二期開發。這些主張與訴求似乎勾勒著淡水繁華的未來,在地就學、就業、就養的憧憬也似乎指日可待。

  政府單位的政策說明與工程規劃、公職候選人羅列的政見文宣、建商華麗的售屋文案、地方頭人的大力呼籲,標誌著淡水將迎來大步躍進的榮景?淡水這些重大公共建設項目,真的能給淡水帶來脫胎換骨的新樣貌?資源與建設致力於新市鎮的解套,將帶來淡水快速的變化,這對於生活於此的淡水居民到底是願景還是災難呢?淡水人準備接受這樣的大轉變了嗎?

  淡北道路一旦開工,新北市政府雖提出替代道路方案,但工程將導致的交通黑暗期,在本就擁擠混亂的竹圍地區,只會更加混亂與擁擠。以在地人實際的生活經驗而言,所謂替代道路根本無法負荷湧入的車流。與淡北道路這條長5.5公里、縮短車程5分鐘、花費103億元預算的工程計畫相比,竹圍地區生活環境與交通動線的改善不重要嗎?

  傍晚下班時間,紅樹林三叉路口因為交通動線的關係總是車多堵塞,淡北道路的開通真能紓解這個問題嗎?

  很多年前淡北道路的說明會,市政府信誓旦旦聲稱淡北道路的開設不會影響生態與環境,但只要想像未來的自行車道,一側是捷運軌道的圍籬,另一側是淡北道路3米高的土堤,空間感與視野不會被壓迫感取代嗎?

  英專路、學府路、清水街這個街區人車爭道每日上演,就都市管理的層面,不會比淡北道路、淡江大橋、淡海輕軌更值得重視嗎?

  老街生活品質的惡化讓更多年輕人搬離這個街區,這個乘載著數百年淡水歷史發展重心的區域,隨著重大工程計畫的進行,難道不會變成空洞的觀光商業區嗎?

  輕軌該不該蓋在海腳,只是工程技術能否克服的問題嗎?為什麼以前輕軌走海腳不可行,在輕軌無法走老街後,走海腳卻變成可行了呢?海腳一旦塞進了雙線雙向的輕軌,在地居民日常的生活記憶與空間感不會被影響嗎?渡船頭燈座如果移地重置,替代為輕軌的雙向軌道,海腳慢活的生活步調與空間一切如舊嗎?

▲紅樹林塞車日常,淡北道路的開通能化解嗎?(圖片提供/陳德樺)  

  淡江大橋若完工通車,雙向共8個車道與8個匝道,沙崙路與淡海的生活環境、活動空間與品質難道能不變嗎?商辦區及物流、倉儲的設置,加上未來沙崙海水浴場的水世界園區,除了帶來更多車潮,淡海、沙崙整體的生活環境與品質會變成什麼樣貌呢?

  淡水無論居住或假日觀光,人潮與車流已遠遠超過負荷量,加速新市鎮的開發,未來的淡江大橋與淡北道路足以滿足更多的交通需求嗎?加速發展將帶來更多的大樓與商場,帶來更多的人潮與車流,一條淡北道路和一座淡江大橋是不是很快就不符需求,需要第二條、第三條淡北道路,或是第二座、第三座淡江大橋了呢?

  比起這幾項鼓勵私家車快速通行的政策,有效的公共運輸分流,不會比這幾項重大的公共工程建設更要緊嗎?這些重大公共建設真的貼近淡水人日常的需求嗎?

▲多了雙向的輕軌軌道,海腳還能保有原有樣貌嗎?(圖片提供/陳德樺)

  政府、公職、地方頭人、建商合力勾勒出的淡水遠景,與真真實實生活在淡水的人們的需求,是否存在著極大的落差?這些重大工程計畫將帶給淡水巨大的變化,對在地人而言,這些即將發生、無可避免得去承受的改變,對我們的生活與生存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呢?

  比起量化的數據,比起工程技術能如何克服,被動、被迫地接受這些生活環境的快速變化,生活於此的歸屬感、每日可見的地景地標帶來的安定感,以及對於這些變動的質疑與憂心,難道沒有比說明會簡報、政府新聞稿以及建案的宣傳中所謂的未來榮景更重要嗎?

▲進行中的淡江大橋匝道工程將永遠改變河岸的地景。(圖片提供/陳德樺)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