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活動

親子工作坊繪殼牌印象
見證淡水倉庫百年史

轉載至政治大學新聞與媒體實驗室 
實習記者沈韋彤

  紅磚屋瓦的高挑建築內,孩童們在畫布上揮灑心中的殼牌倉庫。由淡水文化基金會舉辦的《印象.殼牌工作坊》,13日在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舉辦,希望藉由活動建立文史教育和藝術的連結,進行文化傳承。

  《印象.殼牌工作坊》透過導覽員介紹,走訪油槽、過磅鐵道及園區內四座倉庫,並透過觸摸紅磚牆、觀察倉庫特有的透氣黑窗,讓參與活動的親子能身臨其境,了解淡水的歷史故事。接著孩子和父母一同在畫布上作畫,繪出心中的殼牌倉庫印象,並在活動結束後公開展覽畫作,讓其他遊客也能了解小朋友眼中的殼牌倉庫。主辦方淡水文化基金會的秘書陳羽醇表示,殼牌倉庫在疫情後整修並重新開幕,此次活動希望透過藝術創作,讓歷史更貼近生活。秘書也提到,這次參與者多為淡水在地人,因此邀請在地藝術創作者——小橡樹藝術美學工作室,讓孩童從小就能接觸歷史與藝術,並認識淡水文化園區。

  殼牌倉庫屬於淡水五虎崗中最靠河岸的鼻頭崙,是淡水海關碼頭的第一站。殼牌倉庫的建立可追溯自西元1862年開港通商,歷經清領、日治、民國三朝更迭。淡水文化基金會導覽員丁順玲提到,淡水是河港山城,清領時期做為大稻埕、廈門通航的轉運站,西元1897年英國殼牌公司接手後,開始儲存石油,並興建水上機場運輸民政文件。丁順玲補充,北淡線鐵路通車後,殼牌倉庫更成為臺灣島內物資運輸的重要地點,供給縱貫鐵路興建物資,直到西元2000年殼牌公司指定捐贈倉庫給淡水文化基金會,並經過六年修復後,才呈現出如今的樣貌。

  本次活動帶領親子創作的小橡樹藝術美學工作室,平時以兒童畫室為主。講師葉俊毅表示這次活動可以看到觀音山和淡水河,讓孩童在創作時可以更深刻地去描繪。他也提及,在古蹟內進行美術創作,比起在畫室描繪靜物更顯得難能可貴。「基金會是想要做大範圍跟淡水相關的區域文史教育,所以小朋友文史教育這一塊也是我們還在嘗試的部分。」陳秘書表示過去基金會常支持地方藝術團體的展覽,像是提供空間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淡江大學或當地書法社團等,在推動文史工作之餘,也成為藝文推廣場域。

  這次參與親子工作坊的年齡多為9到13歲的國小孩童與其家長,參與者葉先生認為殼牌倉庫一直是許多淡水人不知道的地方,這次活動讓他更認識殼牌倉庫。陳秘書說:「我們也希望不要是講生硬的歷史,而是可以更生活化、可以更貼近生活,讓大家可以更了解。」

 

 

回首頁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