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1

 
logo-1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連結淡水河口發展與藝文網絡
 
  06 專題
以獨特歷史經驗形塑「馬偕藝術街坊」的精神內涵
 
  03

論壇
公民會議共識結論(中)

 
  05

藝文活動
2006淡水鎮兒童藝術嘉年華
淡水搏感情 平安聖誕瞑-聖誕嘉年華會

 
  07 短訊
老街聖誕許願樹夜景燦爛
淡水跨年晚會拼場瘋狂夜未眠
 
  >>其他期別  
 
02

85期--2006年11月號
84期--2006年10月號
83期--2006年9月號

 
 
 
>>專題

以獨特歷史經驗形塑
「馬偕藝術街坊」的精神內涵

李筱貞

86-5155-534十二月九日,淡水古蹟博物館主辦「地域城市 創意行動」淡水河口與藝文網路研討會,針對規劃中的淡水國際藝術村,探討藝術網絡的整合與營造。從會中台北縣文化局長朱惠良的公開宣示、專業者的灼見與參與者的回應,到會後相關歷史建物空間關係人的諮詢與研議,可以看出縣府當局正為淡水擘劃著發展藝術文化的宏圖美景。

因為隱密與多次徵收的延滯,當淡水中正路周邊眾多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建物接續拆卸殆盡時,淡水中正路十八巷內的老建築群反而成為碩果僅存的歷史建物,被納入「馬偕藝術街坊」的規劃範圍。筆者兒時居住在十八巷8號,身為十八巷的老居民,深盼有關當局能重視十八巷獨特的建物風貌與人文背景,整合周邊居民與禮拜堂會友,尋跡復原並能再創成為優、雅、裕的藝文活動場域。

中正路十八巷的建物風貌與居民生活歷史
86-555淡水中正路十八巷內的建物分為兩類,十八巷1號到6號屬木造日式房舍,7號之後則屬清代老倉庫。有趣的就在這清代老倉庫,它先後經過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的住民生活與歷史遞嬗,本身就訴說著種種動人的歷史故事。依筆者記憶,十八巷7號和8號等其實是一棟貫通的大倉庫,由閩南傳統式的木樑結構與紅瓦屋頂組成,屋頂高約七米,地基到天花板有三米,走廊以紅磚拱廊為樣式,高約四米。屋內有日式的木製地板,榻榻米、紙門、還夾雜著眷村居民為方便改建而使用的甘蔗夾板,戶與戶間以竹籐泥巴混合而成的泥牆為隔間,這些混雜的材料,掩不住風格與特殊魅力,它的架構應該是在清末時以倉庫為用的基底上,到日治時為居住所需而架上地板與日式格間,後來的海軍眷村又加蓋打通,目前雖無一戶保存原建之風格,但原架構格局與部份建材都還保留,想見未來規畫與執行單位在這多樣與多重的背景與建材中,將有很大與多元的發揮空間。

86-52這個不出十戶很小型的眷村,眷舍前座落一排民房,巷內日式屋與清末倉庫兩棟間還有一條更窄的巷子通往後面馬偕街的小山坡,左邊就是日治時代的街長宿社,右邊是中山堂,而我覺得淡水古今最美的建築物-郵局,在巷口左前方的三十度角三十米外,以墨綠色歐式古典優雅的佇立著,巷口對街的消防隊米灰色二層高沒有大門的建築,時時見到紅衣的消防隊員像特技演員似的從二樓天花板的圓孔順著一支鋼柱滑下,消房隊旁是憲兵隊,屋內是寬敞的榻榻米道場,時常聽到吆喝與翻滾聲,而紅磚建造ㄇ字形的警察局就在巷口右邊二十度角十米處座落著。站在中正路十八巷口,不用到凱達格瀾大道,週邊就有多棟典雅特殊的美奐建築。方圓一百公尺內住著各種軍公教居民;巷外對街是警察宿舍、左前方是空軍眷區、右前方是省府宿社,此區有各種軍種與公務眷舍,但鮮少聽到鬥毆事件,不知是規模太小能量不足?還是天天看夕陽聽潮汐的青少年,難得動氣!

中正路十八巷可供藝術村整合與發想的人文資源
55-56藝術村是一個正在華人藝文界熱衷的議題,藝術的內涵與精神是最易與全球交流溝通的語彙與產業。民主與經濟來不及的事,有可能由藝術來跨越與交軌。滬尾砲台北側的前「中央廣播電淡水分台」與中正路十八巷舊房舍同時納入淡水國際藝術村規劃的此時,似乎這兩地正象徵著台灣藝術人才創作現貌與發展模式,中央廣播電台淡水分台週邊腹地的開放性,正是較適合新生代藝術家多元媒材表達與呈現的場域,而中正路十八巷的倉房相對較封閉式建物 ,更適合傳統媒材的展出需求;另外幸運者,十八巷舊房舍後空地四十年前,由淡水基督長老教會國語禮拜堂承租興建教堂,並在擴大搬遷後繼續推廣藝術教育與栽培教會子弟,累積與吸納了在地的人才與果實;這些會友兼藝術先進者,有音樂家陳泗治先生、仍在此培育教會子弟藝術基礎教育的油畫家楊維中先生;後進者如跨越兩岸創作與展出的現代藝術家楊常陵、現仍就學於北藝大的蕭牧民、張馨元,與遠赴巴黎藝術深造的楊常青,與多位投入文化、藝術、建築、廣告、設計領域工作的會友。

86-57中正路十八巷的後面的小山坡正是淡水視野最美的立足地與各地畫家最喜寫生之處,四十年前只要是天氣晴朗的仲夏時分,向右望是夕陽晚霞,向左望總有十多艘在關渡站淡水河面試船的游艇,上百隻白鷺鷥群舞,海鷗、候鳥定時來訪;台灣繪畫史上這一小片立地,站過著名畫家與習藝者不知多少,當然今非昔比,但有畫作長留。老住民們宜在現行縣文化局與鎮公所著手空間的整修與資源整合之際,整理與陳訴這片場所經驗與印象,讓淡水寬闊優雅的自然風華,與文人豐富內斂的文采與英姿,同時可以被世人認知與親近。

建議超越老街發展模式的提議
十年前,淡水在地文化界成功的協調與阻止老街道路拓寬與鼻仔頭殼牌倉庫外高架道路的興建工程,在淡水老街推動行人徒步與文化觀光的產業發展,可惜只有少數在地店家如三協成餅舖將店面與包裝素質導入文化內涵之外,其它受益店家並未把握整修契機,組成產業聯盟準備後續發展與提升,實屬可惜!

身為中正路十八巷的老居民,在藝術村的定位、實體修復與內容規劃之前,深覺周邊居民應先整理記錄過往印象與生活經驗,提供專業者與淡水藝術家們共同體會與創作。但居民尚無社造參與經驗,週邊機關單位與商店也未建立共識,這些都還需專業者與地方文化人才在主管機關的導引下,以較中長程的目標與計劃來推廣,避免在未來只淪於營利而短視,或走入資源有限而強奪仇視的胡同死巷,可惜了兼容並蓄的淡水本色。

期望專業從此區獨特時空經驗形塑場所精神內涵

淡水有全台最高密度的藝文人才匯聚,我們已知歷史建物與空間的經驗對參觀者有即刻的啟發,當在地居民的美好回憶被打造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像那時居民的步調是「緩與和」、那時社會的氣氛是「慢與思」,而現在行進的位置可以是「停與想」。如果十八巷參揉這些精神與心境的視野,重新創造出一種參訪者行動的機制,如此淡水尚未發掘與歌頌的內涵,就有機會對準備領受的人奉獻與敞開。如此這片空間或將跳脫老街急走淺望與低額消費的魔咒,可以傳達表現出國際河口城市的內涵與視野,才可以不失古典小鎮的優雅氣質。也許,中正路十八巷不僅是公有造產,也是歷史古蹟建物,更是淡水人共同的精神文化資產!當然這要看我們心靈視野的高度、深度與廣度及企圖心來界定了!
 
 
1

Ccopyright © 2006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