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1

 
logo-1
 


7-2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縣政府「淡水藝術大街」計畫應進一步規劃延伸以淡水五虎崗的宏觀格局進行創意城市規劃
 
  06 要聞
中正市場於3月20日拆除走入歷史
原地將改建為福佑宮廣場暨中正觀光市場
 
  03

專題
臺灣淡水殼牌倉庫記事

 
  03 社區營造
2010滬尾蘿蔔祭 熱鬧非凡吸引人潮
 
  藝文活動
三月創意市集 與重建街風貌保存
 
  短訊
「魅力,淡水」旅遊情報誌第五期開始徵稿!
淡水同濟會舉辦捐血活動
全民擊碳GO!綠巨人救地球
「北港塘渡頭」不符指定古蹟條件
 
  *本報版面開放,歡迎各方投書發  表意見,惟不代表本報立場  
  >>其他期別  
 
02


118期--2009年8月號
117期--2009年7月號
116期--2009年6月號
115期--2009年5月號
114期--2009年4月號
113期--2009年3月號
112期--2009年2月號
111期--2009年1月號
110期--2008年12月號
109期--2008年11月號
108期--2008年10月號
107期--2008年9月號
106期--2008年8月號
105期--2008年7月號
104期--2008年6月號
103期--2008年5月號
102期--2008年4月號
101期--2008年3月號
100期--2008年2月號
99期--2008年1月號
98期--2007年12月號
97期--2007年11月號
96期--2007年10月號
95期--2007年9月號
94期--2007年8月號
93期--2007年7月號
92期--2007年6月號
91期--2007年5月號
90期--2007年4月號
89期--2007年3月號
88期--2007年2月號
87期--2007年1月號
86期--2006年12月號

85期--2006年11月號
84期--2006年10月號
83期--2006年9月號

 
 
 
>>專題
台灣淡水殼牌倉庫記事

田臨斌
(前台灣殼牌公司董事長)


淡水漁人碼頭
▲台灣殼牌田董事長(左)與基金會陳董事長(右)簽署殼
牌倉庫捐贈合約
務了二十多年的殼牌石油公司(Shell)是一家由英國和荷蘭母公司所組成的跨國集團企業,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它就在許多亞洲國家地區購置土地作為生產和倉儲的基地,其中一塊位於臺灣的淡水。當年的淡水港能停靠數千噸級的油輪,和鄰近的臺北又有軌道相連,是個重要的貿易港口。

這塊現位於淡水捷運站步行只需三分鐘的土地正處在淡水河的出海口,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外,風景也極為優美。很長一段時間,這裡儲存大量煤油,濃厚的氣味讓當地人給它起了個外號叫「臭油棧」。臭油棧在二戰期間被美軍轟炸,持續燃燒三天三夜,當地人對此事記憶深刻。淡水作為港口的功能後來因為泥沙淤積而日漸沒落,但殼牌仍使用它為包裝後的潤滑油品在北臺灣儲存和物流基地,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著高速公路的四通八達,不在主要幹道沿線的淡水也失去了它作為倉庫的經濟價值。

淡水漁人碼頭
◤殼牌倉庫捐贈儀式活動現場
歷經一整個世紀,這塊土地和坐落其上建築群的所有權就跟它的歷史一樣,是個既長又復雜的故事;長,不難理解,復雜,就跟這一百年來的中國近代史息息相關…甲午戰爭後,日本占據臺灣,初期對殼牌在臺業務沒有影響,二戰開打,日本將屬于同盟國之一的英國企業視為「敵國資產」而予以沒收,戰後國民黨政權來臺把原屬同盟國資產發回,但是淡水殼牌倉庫卻只發還建物而不發還土地,原因與當時殼牌將臺灣業務隸屬在總部設於上海的分公司之下相關,為了抗議英國率先承認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的政權,少數英國在臺資產被政府扣留,為此幾家英國公司和政府打起了官司,有些勝訴有些敗訴,其中淡水倉庫雖然自始至終由殼牌公司經營管理,土地所有權在纏訟五十年之後最終仍以敗訴收場。

我個人跟這塊土地很有緣,二戰期間及之後殼牌在臺業務大多交由在地的代理商經營,當我在八十年代加入公司時,正是殼牌決定重返臺灣市場並從代理手中收回經營權的時候,我和其他幾位同事因此經常出入淡水倉庫。當年我對這個地方的悠久歷史毫無所知,只覺得建築雖老舊但很堅固優美,淡水的風景很漂亮而且小吃很好吃,尤其是夏天,只要逮到機會就往淡水跑,工作之餘在臨海的倉庫外長廊吹著海風,睡個午覺,遠離城市喧囂,偷得浮生半日閒。可惜不出幾年因為經濟考量倉庫關門大吉,只留下一位看守人員。九十年代後期,土地所有權的官司還在進行當中,倉庫內雜草越長越高,可是倉庫外原本人氣不旺的小鎮卻隨著老街的修復成為觀光景點,遊客到此發思古幽情的同時還可飽覽風光,品嘗小吃。我則是在這段期間外調海外前後約四年時間,再回到臺灣殼牌任職時已是2000年,職務成了公司的負責人,掛名董事長。

淡水漁人碼頭
▲田董事長參與2001年在殼牌倉庫舉辦的OURS另類
空間工作設計營
就在我回臺前不久,纏訟半個世紀的官司終于蓋棺論定:成了土地歸政府但地上建物歸殼牌的怪現象,殼牌總公司至此打算徹底放棄淡水倉庫。大約在同一時間,政府正計劃修建一條穿越倉庫的高架道路,一旦開工,倉庫建築勢必將被拆除。而另一方面,因為淡水鎮的再度繁榮以及倉庫所處位置的獨特性,有一些商業團體找上我們討論合作的可能性,但因公司政策全被打了回票。當時唯一引起我興趣的是一個名為「淡水文化基金會」的民間團體,他們找殼牌公司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希望阻止政府修建那條必定會極大程度破壞淡水自然景觀和環境的公路,他們想到的方法是申請鑒定殼牌倉庫建築群為古蹟,若成功,按照法律就不可拆除,然而為了提出申請,就必須要有屋主,也就是我們的配合。當時我的責任是向總公司提出最合適的處置方案,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向政府聲明放棄建物,拍拍屁股走人,至於修建道路或是維護古蹟這些事情,說老實話根本就不在一家商業公司或是起碼我個人的考量範圍之內。但後來連我自己都感覺驚訝的是,在和基金會的代表數次討論以及在向總公司報備之後,我們同意配合基金會的要求。

事後回想之所以願意捨簡就繁有幾個原因,一是不希望見到歷史悠久的倉庫被幾個鋼筋水泥做成的橋墩所取代,從而殼牌公司與淡水的淵源就此消失在所有人的記憶之中;二是考量到公司負責人在我之前全是老外,他們或許不那麼在意,但身為臺灣人潛意識中總希望在商業利益之外還能為自家鄉土做些什麼;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和我的同事被淡水文化基金會同仁們的精神給打動了,他們世代居住淡水,其中有商人,有公務員,有學者,有老師,共同的理想就是保存維護淡水的好山好水以及先人留下來的事跡教訓,他們在忙碌工作之餘出錢出力奔走遊說,比起他們,我需要做的不過就是順水推舟打幾份報告給總公司,如果連這點忙都幫不上,心中豈能沒有慚愧?

因為倉庫建築年代久遠,加上獨特的建築風格,很快就被政府相關單位認定為具有保存價值的古蹟,殼牌公司於是決定將以三個大倉庫為主體的建築群捐贈給淡水文化基金會,因為是他們的努力,這批建物才得以留存,也只有他們才能夠發揮這批建物商業以外的價值,而另一個更有象徵性意義的事實是─這塊位於淡水的土地在超過一個世紀的時光當中,因為被洋人擁有使得本地人長期不得其門而入,如今得以重回淡水人的懷抱,也該算是滄海桑田物歸其所吧!捐贈的手續在2000年底完成,基金會同意殼牌要求未來主要使用倉庫在教育和文化藝術的推廣活動,並且留下一個角落陳列和殼牌相關的歷史文物。次年,行政院文建會把獎勵民間文化推廣的文馨獎特別獎頒發給臺灣殼牌公司,我代表公司受獎,淡水地方人士以及英國和荷蘭駐臺單位代表們都出席了頒獎儀式,見證歷史。

淡水漁人碼頭
◥昔日基金會利用C棟倉庫空間做為辦公室舉辦各種
藝文活動
基金會接收倉庫之後積極組織安排各種藝文活動,淡水社區大學也進駐園區,但區內年久失修,即使動用許多志工整理環境,古蹟維護總還需要專業,而且安全性也有顧慮,於是申請縣政府經費補助全面整修古蹟並且在2005年封園動工。在整修工作開始之前我再度外調海外,雖然責任不再,心中總是多少掛念著倉庫的未來,返臺時偶爾會去淡水走走,這時的淡水因為捷運的開通更是熱鬧非凡,周末假日人潮洶湧,而和人潮只有咫尺之遙的殼牌倉庫正如過去一個世紀一樣被施工圍籬隔絕於人世之外,但這次,它是在為全面擁抱外面世界做準備。

從倉庫捐贈到現在轉眼將近十個年頭過去了,我也在四年前離開殼牌公司,再想起這段往事產生了一些當年所沒有的感念。首先,過去七年住在北京,目睹北京為準備奧運作出的市政建設,效率之高不得不令人佩服;反觀臺灣因為政黨對立許多公共建設經常耗時費日。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鬥爭或許影響效率,但也因此能避免因為缺乏政策辯論而產生的失誤;好比北京建設雖然現代,但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六朝古都,古蹟維護實在有待改進。其次,非政府組織(NGO)的作用非常重要,它的存在不是要跟政府對著幹,而是彌補政府施政必然存在的不足,中國大陸在四川地震之後也開始深切理解到這點,NGO越是發達,政府越輕鬆,政策考量也越平衡全面。第三,歷史就是歷史,無論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是好是壞,故意忽視甚至扭曲事實解決不了問題,只有誠實而全面接受歷史的人和社會才能夠坦蕩面對現在和未來,不卑不亢,開創新局。

淡水漁人碼頭上星期趁人在臺北我又來到了淡水,原沒打算驚動任何人,但和兩年前上次來此一樣倉庫園區大門依舊深鎖,不得已只好打電話詢問基金會。才得知原本預計兩年的修復工程實際進行了四年,要到今年七月才正式對外開放參觀。他們知道我來,特地領我進入已經大致完工的園區繞了一圈,於是我多年後又再度踏上了這塊土地。修復工程做得很用心,該新的新而該保持原樣的也被盡力保存了下來,基金會和縣政府合作,對即將開放的古蹟有許多令人興奮的計劃,我似乎已經看到各路人馬穿梭在各個倉庫間的繁忙景像。他們還特別規劃在靠海邊風景最優美的三號倉(D棟)一半用來展示殼牌的歷史文物,另一半做為供參觀人群休憩的咖啡雅座,二十多年前只有寥寥數人得以進入的秘密花園即將成為人人都可享受的到的公共空間。

倉庫園區新鋪的路上,我為曾經身為眼前景象催生團隊的一員感到驕傲,我為縣政府的鼎力支持感到欣慰,我更為淡水文化基金會十年如一日堅持理想,任勞任怨的精神感佩在心,在他們身上我見證了付出比獲得更快樂的真諦,也因此對我個人未來人生規劃有了不小的指引。基金會的朋友們:你們辛苦了,昔日你在門外我在門內,改天我到全新開張的百年老店門內找你一起看夕陽喝咖啡,聽你敘說淡水舊事!

 
 
1

Ccopyright © 2008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發行人/莊武男 總編輯/謝德錫 美編/姚莉亭 網站管理/創意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