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1

 
logo-1
 


7-2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淡水鎮公所願意成為淡水文化資產的守護者
 
  06 要聞
李乾朗教授呼籲~老街不用急著拓寬!
 
  03

專題
淡水文化風貌保存與都市設計

 
  03 論壇
淡水歷史聚落的保存
記淡水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論壇
 
  社區營造
拼貼美麗的幸福
 
  藝文活動
賞古蹟喝咖啡聆聽馬偕
 
  短訊
淡水大熱鬧 清水祖師遶境
「馬偕日」提前在6/1擴大舉行傳愛日活動
中正路298號四連棟日式舊警察宿舍將拆除改建
 
  >>其他期別  
 
02

103期--2008年5月號
102期--2008年4月號
101期--2008年3月號
100期--2008年2月號
99期--2008年1月號
98期--2007年12月號
97期--2007年11月號
96期--2007年10月號
95期--2007年9月號
94期--2007年8月號
93期--2007年7月號
92期--2007年6月號
91期--2007年5月號
90期--2007年4月號
89期--2007年3月號
88期--2007年2月號
87期--2007年1月號
86期--2006年12月號

85期--2006年11月號
84期--2006年10月號
83期--2006年9月號

 
 
 
>>專題
淡水文化風貌保存與都市設計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

黃瑞茂教授認為都市設計應基於真實的生活
經驗,建立積極保存的機制(攝影/梁建新)
黃瑞茂教授認為都市設計應基於真實的生活
經驗,建立積極保存的機制(攝影/梁建新)

基於淡水歷年來空間與社會發展下的真實經驗,整理在地的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論述,向以長期累積下來的基本圖面與二手資料為基底,針對資源與潛力加以實地調查,在空間、時間、人間的軸之間交叉確認議題,不同的地圖再現出定點 / 區塊、行動/ 展演、動線 / 日常生活、史蹟 / 都市空間等等面向,可以清楚地在整體架構中突顯出活化保存的相關議題,最後彙整為一張淡水地區的「文化資產敏感地圖」,作為整體規劃的重要依據。

文化資產敏感地圖的建構過程,來自於各地方特有的空間架構與地域經驗。淡水的敏感地圖,是穿過地方知識、歲時節慶與現代生活的織理,以及天際線、山崗架構、水岸空間、市街巷弄的層層交疊,逐步呈現出地方發展的各個問題取向,依序釐清淡水地域發展的行動、計畫、議程,並梳理出整體的環境價值觀,換言之,這是一種觀看的視野與檢驗的框架,以作為都市設計的基礎。

古蹟周邊環境都市設計原則與準則擬定

以保存的觀點談都市設計,便是以整體的都市紋理與文化背景來看各個古蹟與街道、開放空間、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以及人身於其中所感知到的時間感、場所感,在空間經驗與現今使用的考量下,提出一套有關活動、空間形式、文化內涵的空間準則。淡水地區古蹟周邊的都市設計原則,即以每個史蹟據點作為觸媒,形塑出各個古蹟點與周遭環境的關係,細緻地處理人的身體經驗,並影響整體的地景風貌,分述如下:

(一)視域的伸展 龍山寺與福佑宮古蹟周邊都市設計審議原準則(圖片出處/黃瑞茂教授「淡水文化風貌保存與都市設計」簡報)

龍山寺與福佑宮古蹟周邊都市設計審議原準則(圖片出處/黃瑞茂教授「淡水文化風貌保存與都市設計」簡報)
龍山寺與福佑宮古蹟周邊都市設計審議原準則(圖片出處/
黃瑞茂教授「淡水文化風貌保存與都市設計」簡報)

「觀望淡水風景」在淡水區域保存架構中是很重要的空間經驗,不論是由基地內向下眺望,或是自出海口、或八里對岸回望淡水,皆突顯出史蹟據點與山水的關係。
1.眺望山水/ 回望滬尾
馬偕時代的重要風景是由水面上望向家園,歷經近代都市發展之後,更多的經驗是由淡水內地眺望淡水河。除了在位於制高點的史蹟據點,訂定基地與淡水河的視覺穿透與視野感受之外,更需考量另一個回望的視域,重新建構由水面上看淡水的文化經驗。都市景觀連結起來,反映淡水特有的山勢條件。

(二)空間經驗的串連與營造
古蹟與歷史建築的營造,必須細緻地處理整套的空間經驗,包括行走與停留的感受,以及透過空間設計所傳達的文化意義。

1.路徑經驗與視覺焦點
淡水的天然環境,使得行走經驗與視覺感受十分豐富,包括步行的道路尺度、坡度、整體地貌,以及沿途經過的小角落、空間設施、古蹟或歷史建築,皆是空間體驗的重要元素。都是古蹟作為路徑中的重要焦點,必須透過都市設計準則維持街道的視覺品質,包括視覺序列與空間感的延續性,可制訂立面高度、材料、綠化、視線角度等規範項目。
2.古蹟保存區內或周邊的開放空間
文化資產是承載集體記憶的場所,也是都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間,應採用開放、穿透的形式,這些開放空間可能的形式為:
(1)位於重要節點的入口廣場;
(2)鬧中取靜的廟埕空間,如淡水龍山寺;
(3)藏匿於街弄中的停留空間,如同街道生活的客廳;
(4)結合地景的都市設施,如親水空間、河岸廣場。

(三)建構整體歷史風貌
文化資產可作為形塑整體歷史風貌的啟動器,透過「點」的活化經營,「線」的引導、串連,以至一個區塊的歷史氛圍與空間體驗。古蹟保存與都市設計的結合,便有可能發揮這樣的作用,其意義在於豐富地方的生活經驗;換言之,即是以都市設計審議準則處理古蹟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歷史風貌的整體除了古蹟保存區之外,尚包括周遭環境的公共空間與街道的延伸,以及重要的地景地貌。空間經驗的感知,古蹟與重要節點的串連,是否有舒適、可停留的介面空間,以及周邊的圍塑感、綠化、活動發生的可能、基地內外視覺的穿透性等等,皆是影響整體風貌的要素。
1.古蹟與河岸
淡水的史蹟據點無法脫離觀音山與淡水河的山水架構而單獨存在,包括座向、視野、地景、動線與人文活動, 因此在景觀設計、指示系統上,皆須考量古蹟主體與河岸在感知經驗中的串連。

2.古蹟與市街
淡水地區的密集市街是歷史紋理與在地生活軌跡的顯影, 沿著地勢串起淡水居民的生活地景,包括學校、市集、休閒與信仰中心,相對於淡水地區的區域保存,是十分重要且關鍵的課題。分佈於密集市街上的史蹟據點則適時扮演觸媒的角色,將現世的日常生活與歷史脈絡、文化形式接軌,因此,在訂定都市設計審議準則時,需格外重視該點與市街的串連、動線引導,以及原有的常民活動、生活軌跡。在空間形式上需維持市街的空間尺度,注意空間的介面與過渡,考慮光線、材料的延續性,並檢討現今的使用行為是否與重要的歷史空間元素發生抵觸。

3.古蹟與公共設施
古蹟經營活化的構想需置於公共設施系統中,可分為兩個層次:在整體架構上需注意大眾運輸系統、文化館所、公家機關、觀光據點的動線串連與活動行為的構想。此外,史蹟據點的空間構件也是公共設施的一環,例如街道家具與導覽指標的結合,候車空間與入口意象的統合等。

4.古蹟作為環境教育與生態復育的起點
古蹟存在於社會歷史文化的切面,是多重意義的載體,因此恰可作為環境教育與生態復育的啟動器,以善用社會資源,扮演教育推廣的平台。

此外,古蹟保存區周遭,應盡量留設綠帶,一方面維持古蹟景觀的完整性,一方面亦可作為生態植栽的培育點。

(四)以活動重讀與再現歷史場景
文化資產的活化必須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持續積累文化厚度,與社區生活、文化藝術、觀光旅遊結合, 以活動促使歷史場景的詮釋持續演進,朝向一個活的歷史保存觀點與都市生活經營的角度前進。
1.導覽遊程
導覽是一種再現地方歷史的途徑,因此一個全面、完整的史蹟參訪遊程, 搭配導覽指示系統,以及相關資訊的流通,豐富參訪者對於各史蹟點的空間體驗,甚至進一步建立對於地方的認知。
2.文化展演、事件策辦
利用史蹟據點特有的空間氛圍與歷史脈絡,結合地方傳統節慶、文化展演、或表演藝術等活動, 創造特有的空間事件, 持續地激發各種可能。

(五)基地紋理作為都市設計的參考架構
古蹟、歷史建築或人文地景,皆是都市空間中珍貴的資源,也是進行都市設計時,極為重要的參考指標,而非單獨存在的個體。將文化資產的空間元素,視為都市設計的定位點與基準線,可突顯地方區域特色、塑造整體街區意象,有助於情境體驗的提升、帶動地方認同。(本文摘錄自6月18日「2008淡水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論壇」黃教授所發表之論文)

 
 
1

Ccopyright © 2008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發行人/莊武男 總編輯/謝德錫 美編/姚莉亭 網站管理/創意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