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1

 
logo-1
 


7-2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淡水鎮公所願意成為淡水文化資產的守護者
 
  06 要聞
李乾朗教授呼籲~老街不用急著拓寬!
 
  03

專題
淡水文化風貌保存與都市設計

 
  03 論壇
淡水歷史聚落的保存
記淡水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論壇
 
  社區營造
拼貼美麗的幸福
 
  藝文活動
賞古蹟喝咖啡聆聽馬偕
 
  短訊
淡水大熱鬧 清水祖師遶境
「馬偕日」提前在6/1擴大舉行傳愛日活動
中正路298號四連棟日式舊警察宿舍將拆除改建
 
  >>其他期別  
 
02

103期--2008年5月號
102期--2008年4月號
101期--2008年3月號
100期--2008年2月號
99期--2008年1月號
98期--2007年12月號
97期--2007年11月號
96期--2007年10月號
95期--2007年9月號
94期--2007年8月號
93期--2007年7月號
92期--2007年6月號
91期--2007年5月號
90期--2007年4月號
89期--2007年3月號
88期--2007年2月號
87期--2007年1月號
86期--2006年12月號

85期--2006年11月號
84期--2006年10月號
83期--2006年9月號

 
 
 
>>論壇
淡水歷史聚落的保存-以淡水老街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李乾朗

淡水河港以前隨山巒起伏的層層疊疊房子(照片提供/李乾朗)
淡水河港以前隨山巒起伏的層層疊疊房子
(照片提供/李乾朗)

淡水河從河口至中游乃至上游,從十七世紀荷蘭人所繪地圖中已可見許多平埔族之聚落,漢人大量入台之後, 滬尾( 淡水) 、干豆( 關渡)、大龍峒、艋舺、新莊、枋橋(板橋)、三角湧(三峽)及大科崁(大溪)皆為漢人的主要聚落。漢人中包括泉州、漳洲及客家族群,其規劃聚落的型態有些差異。淡水的古市街以媽祖廟福佑宮附近為開始點,沿著河岸碼頭向兩側發展。但最特別的是,在媽祖廟後面的小山丘上,沿著山脊建設街道, 這即是今天所見的「重建街」與「清水街」。因而淡水的老街至少應包括滬尾街( 大街, 即今中正路) 、重建街與清水街。另外較短的還有衙後街(今三民街)、布埔頭及暗街( 今公明街) 等。清水街是近代的街名,取自於清水祖師廟,清代它有崎仔頂、米市仔、崎仔下及後街仔等名稱。

隨著人口增加與交通需求,淡水的老街遭遇到危機, 居民將街屋店鋪改建為高樓, 馬路拓寬,淡水的老街事實上有一半已非清代及日治時代風貌。吾人應有體認, 並非一切都要停止發展,以保存古貌,而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如何找到1.合理性、2.可居性、3.人性化、4.永續性及5.多元性之發展途徑。如果從這五點來看,淡水顯然是不及格的。

所謂合理性,是要針對淡水的體質,靠河靠山的狹窄市街是否不顧行人,只考慮汽車?市區計畫除了觀光之外,是否也尊重老居民的生活?是否讓平埔文化、荷蘭文化、基督長老教會文化、日本文化與漢人文化,以及當代外來文化能夠並存?所謂永續性,是否為淡水多留下古蹟,多騰出綠地,多保護水岸,多保留山地?

從榮記大厝看清水祖師廟與重建街(圖片提供/李乾朗)
從榮記大厝看清水祖師廟與重建街(圖片提供/李乾朗)

近年,聯合國對世界文化遺產的認定,已從單點的建築擴及大面積的市街與聚落,中國也指定許多所謂歷史文化名城,台灣顯然落後了。淡水的條件本來冠於全台,試問全台有哪一個城鎮同時擁有史前、平埔、荷西、明鄭、清代、英國、加拿大、日本以及閩、粵漢人的多元文化史蹟琳瑯滿目並陳? 淡水是否缺乏有遠見的政治家?是否缺乏高明的專家規劃?還是根本上缺乏有心的鎮民?

環顧日本、韓國以及歐美,一個有歷史特質的城鎮如何轉變為有文化創意的城鎮,的確要有魄力的人士來推動。淡水的機會已失去一半了!特別是淡海新市鎮,傷了淡水自然背景的元氣!所幸,埔頂、鼻仔頭(嘉士洋行及軍區)大體仍保存,這是僅剩的一點機會,盼望淡水人共同努力。

(本文於6月18日「2008年淡水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論壇」首次發表)

 

記淡水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論壇

黃舒敏

淡水文化資產守護保存與活化論壇會議實況(攝影/梁建新)
淡水文化資產守護保存與活化論壇會議實況
(攝影/梁建新)

6月18日的「2008年淡水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論壇」邀集在地文化工作者及專家學者發表對淡水文化風貌保存的規劃與看法,講者們就多年來對淡水城鎮空間規劃的經驗,以及觀察淡水風貌變遷的省思,在每一場論述中提出鞭辟入裡的分析與見解,令人深感認同。

開場破題以古蹟保存問題而論,數十年寺廟彩繪、整修老經驗的莊武男老師即指出,古蹟都是在大規模的整修工程時破壞得最嚴重!尤其是缺乏合理的監工機制,導致古蹟維修品質良莠不齊。他看到很多傳統精良的技術和人才,在國家沒有好的政策和學制來傳習的情況下逐漸凋零,導致傳統紮實的工法技術沒有被傳承下來,造成很大斷層。

而長期投入淡水城鎮空間規劃的淡江大學黃瑞茂教授談到,自9 5年1 0月1日臺北縣城鄉局將淡水地區全面納入都市設計審議管制範圍,未來都市設計將全面影響淡水的發展,也提供淡水一個文化風貌被重新塑造的機會。以前建築法規和文資法只有規範古蹟本體或古蹟所在的土地,其餘都未管理,審議委員也無法令可依據,因此需要一套都市設計審議規範,此後古蹟保存的觀念應擴及與周邊環境的整體感、眺望的制高點、路徑、天際線管制等,特別是有關於淡水歷史街區與古蹟周邊範圍內的空間管理機制可以更加落實。

台北縣文化局前主任秘書張寶釧由十年前搬到淡水的印象中回溯,以前從福佑宮後面的小坡向觀音山或出海口看,可看到淡水港口的船隻與層次的房屋,如今只能見到層層排排的高樓遮住了觀音山與河岸;在重建街的老相片裡,可以找到老淡水人所曾擁有的緊密相連的情感,現今淡水多了許多大樓,住了那麼多人,但是隔開的卻是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互動;又鄞山寺後面已經是如何迴避都迴避不了的高樓大廈,沒有了天際線,無法看到古蹟、天空和自然間的風貌;紅毛城英國領事館側邊蓋滿了高樓大廈,遮住了大屯山,若未來紅毛城周圍全部都蓋滿了大樓,就失去了當初紅毛城設在此的價值。難以挽回的淡水風貌是大家的損失,這不禁讓人思考──淡水的未來何去何從?

李乾朗教授談到淡水「因禍得福」,因河港較小,無法發展像基港、高雄那種貨港,不需要開二十、三十米的大路,山坡地形的淡水因而發展受阻,但戰後的五十年後反而應該從「福」的角度來看;「福」是因為留住了人文很濃厚的一面,彎曲的小徑是很好的人居環境。老街彎彎曲曲、左右擺度、高低起伏的路,像崎仔頂、清水街、衙後街(今三民街)、布埔頭、英專路,這種不到六米寬的道路應該好好加以保存,成為淡水的特色。淡水的條件本來冠於全台,回溯過去,淡水的都市計劃讓崎仔頂被中山路衝過去而造成難以回復的破壞,正是因為當時在地意見沒有表達出來,造成了淡水重大的損失。李教授也語重心長的說到,未來淡水的命運只要有所覺悟,在剩下一半「祖產」之時,從現在開始亡羊補牢,以「修景」改善天際線的美感,重要的關鍵仍是要爭取中央政府的認同及經費支持。

更猶如論壇中張寶釧所言,文化資產的保存不是用文字、知識就足以教育後代子孫,而是要將整個情境保留,才能保有真實的感動!舊淡水市區的發展已經太過密集,有沒有可能透過一個「新淡水」的概念來轉化,做都市設計與審議?政府方面應努力修訂不合宜的法規,例如文資法仍太過籠統常無法可依據,而古蹟獎勵辦法能否應更具積極作用?容積移轉法規及程序能否能更符合效益。此外,政府在整體的古蹟景觀風貌保存政策規劃及執行過程,是否能容納更多元開放的社區角色參與機制,仍有賴更多的努力。
 
 
1

Ccopyright © 2008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發行人/莊武男 總編輯/謝德錫 美編/姚莉亭 網站管理/創意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