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1

 
logo-1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政府強勢施政作為  影響民間參與角色
 
  06 要聞
藝文人才進駐
校園藝文紮根
 
  03

專題
「二二八事件」的淡水悲情

 
  04

社區營造
八庄大道公的效勞值日生

 
  05 藝文活動
淡水社大成果展
布袋戲主題館文化體驗
 
  08 建設報導
藝術街坊工程設計2月16日召開審查會
 
  >>其他期別  
 
02

87期--2007年1月號 86期--2006年12月號
85期--2006年11月號
84期--2006年10月號
83期--2006年9月號

 
 
 
>>專題

「二二八事件」的淡水悲情

蘇文魁

88-21淡江中學自馬偕博士清末創辦於牛津學堂後,至1914年因應日本新學制正式改制為淡水中學,成了北台灣第一所專為臺灣子弟就讀的正式中學。但因英美教會創校的背景,採西方人本精神教育方針,並以臺灣子弟為教育對象,因此不見容於日本軍國教育體系。迭經多年壓迫,終於1936年被日人强制接管,後改制為「淡水中學校」。除了強化日本精神,勵行軍訓教育。大戰期間更被編入「國民精神總動員」風潮中。隨著太平洋戰爭戰線的逼近,學生也組成「奉公隊」到校外協助民防救災。寒暑假下鄉「勤勞奉仕」。戰爭末期,甚至縮短學年提早畢業,直接組成「13864」部隊,在大空襲下防衛台北。

戰後迎接祖國的夢幻

88-25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派林茂生博士為董事長兼校長,於11月20日自日人有坂一世校長手中收回淡江中學,結束日人治校時代。

當8月16日淡中有坂一世校長在朝會上宣佈日本戰敗時,不少學生和師長還哭成一團,幸好有臺籍老師提醒這些身處夾縫中的臺灣青年人國家之認同。淡江中學就在長期思想被日本化,加上戰時熱血澎湃的皇民精神衝撞後,準備以原有的進取和朝氣,接受一個充滿憧憬的新祖國,和夢幻中新的自由時代。

自日本投降成為臺灣看守政府後,淡水因地利之便成為兩岸往來要津,大陸投機商人用帆船帶來南北貨,也帶來脫序和混亂。淡水人雖看到兩岸社會的落差,但仍洋溢著迎接祖國的喜悅。1945年10月8日中國「臺灣前進指揮所」憲兵第四團,乘戎克船由淡水海關碼頭登陸,淡水民眾歡欣鼓舞前往相迎,看到的卻是衣衫襤褸,軍容渙散的中國軍人而大失所望,不久得知全臺各港皆然。

話雖如此,整個社會還是洋溢回歸祖國的喜悅。青年人熱烈學習北京話,教北京話,組「三民主義青年團」積極迎接新時代。1946年夏天陳儀政府就借用淡江中學舉辦「台灣省第一屆青年夏令營」由當時的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中將任該營副主任,在夏令會中駐營教授三民主義等課程。柯遠芬是當時軍事和情治的關鍵人物,在此同時他也組「正氣學社」在臺灣進行組織工作,是日後「二二八」事件的主角。

88-27柯遠芬對陳能通校長和淡江中學在夏令營活動的全力配合頗為滿意,表示自己也是基督徒,下屆要繼續在此舉行。只有一件事讓他略有不快,即是他要求在學校建─紀念亭以紀念此事,但陳校長為了維護校產予以婉拒。另外,陳校長也表示,日本時代留在學校的軍訓用槍,因目前已無軍訓課,希望軍方收回。柯遠芬卻要淡江中學暫時保管,並下條子指示辦理,不料,為日後的「二二八」埋下伏筆。

從淡水查緝私煙引發「二二八事件」

88-23爾後,淡水在中國接收官員陸續來台,兩年間因施政偏頗,官箴敗亂,導致全臺產銷失序,物價飛漲而民不聊生時,淡水逐漸成為兩岸走私的孔道。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數人到淡水海關碼頭查緝走私來臺之大陸私煙無斬獲,旋即往臺北市太平通查緝私煙,在「押收」行動中打傷女販林江邁,誤殺路人陳文溪,終於激起民憤。翌日,爆發「二二八事件」。

就在臺北爆發二二八事件,臺灣民眾積怨已久、抗暴怒火席捲全臺,這個臺灣史上最動盪的幾天,淡水市井青年自然也會群起響應。

首先,淡水鎮民聽到台北的變化,民眾也開始要打「阿山仔」,但淡水的駐軍已預先做了防範,大都是公家官員的外省人也逃之一空。有些外地人和兩個淡水角頭人物到位於淡水分局旁的區長官舍,找淡水區長卓克淦。他是陳儀的心腹,是不少人痛恨的對象,無奈他已乘船逃回福州,只得燒他和一位福州商人的家具、棉被洩忿。這兩個角頭後來都因此被捕,被槍決於淡水公墓,一位叫林石定、一位叫李祖山,是淡水鎮民代表。

淡水的「二二八」與淡江中學

88-24不久,有青年人號召,曾當過日本兵的人都到淡水國小禮堂開會,會中提到如何對抗「阿山」,談到沒有槍怎麼打時,大家都知道淡江中學有槍。

所謂淡江中學的槍是軍訓用槍,1939年配發到學校的,約兩百枝三八式步槍和八挺機關槍、刺刀、指揮刀、鋼盔等。這些槍大都是無膛線的訓練用槍。只有少數能射擊的靶槍。這些青年(不少是淡中學長)強行進入淡江中學,取走倉庫裏的槍械。

由於中國兵駐防於今滬尾砲台附近,他們在今高爾夫球場旁設有防哨,因此 這些青年就在今真理大學運動場(那裏也是原本淡江中學軍訓課的野戰教練場,有散兵坑、戰壕等)架起這些槍,形成一條防線。也不知從那裏弄來一些子彈,開始向對面的高爾夫球場試射。雖射程過遠、也無進攻的行動,但守軍已認為淡江中學的學生有槍,而具攻擊能力。

雖雙方對峙不敢越線,但淡水青年自知只是虛張聲勢,到時是不堪一擊的。因此計劃攻擊淡水山區孤立在水梘頭的屯營守軍,以奪取他們的武器。水梘頭營地原是日軍「電探」(雷達站)基地,是當年淡中「勤勞奉仕」所建,因此對地形相當熟悉。1947年3月5日早上淡水青年集結於淡水鎮公所二樓開完會後,由一位吳姓青年(淡中1941年畢)指揮近百年輕人搭兩輛卡車,進攻水梘頭軍營。由於缺乏武器又過分輕敵,且無實戰經驗。在攻堅時守軍一開火他們就立刻潰散,不少人棄槍逃命。守軍下來收槍時發現槍上都寫有「淡水中學校」和編號,因此認為這次行動是淡江中學所為,這樣沒有傷亡的「戰役」,卻成為日後國軍對淡江中學綏靖的藉口。當然不久也有近二十一名淡水人因此事被捕和槍決。

二二八事件中淡水的軍事鎮壓

1947年3月8日下午閩臺監察使楊亮功率領的憲兵第四團和劉雨卿率領的21師先後登陸基隆展開大屠殺。連夜過八堵、汐止殺進臺北市。第二天陳儀又再度宣佈戒嚴,全力捉拿「奸匪暴徒」弭平「叛亂」。台灣就此由北到南受到慘烈的鎮壓。

3月10日那天是禮拜一,一輛滿載武裝士兵、車頂架著重機槍的軍用卡車,由臺北方向駛來,在淡水街民措手不及的狀況下急速穿過今日中正路往油車口的方向駛去。大家都知道士兵是要去和駐守在球埔的中國兵會合。馬上意識到中國兵會有所行動,大家同仇敵愾地把沙筒、石頭、垃圾和可用的東西往中正路面堆成路障,但這樣無異是以卵擊石。

88-26兩個小時後,在軍用卡車的前導下,約兩百多名中國兵,由油車口方向殺進淡水街頭。他們首先佔領今天的淡水分局,再進入現在的中正路,向手無寸鐵的居民,和所有會動的東西開槍,驚惶尖叫的街民爭相往山上逃,平時熱鬧的街頭頓時成了人間地獄。

88-32淡中學生郭曉鐘就是在此情況下遭槍殺。街民一直到下午中國兵撤離後,才敢回家。當天晚上雖街民集合於淡水戲院商討對策,但已無法挽回情勢。3月11日清晨,軍隊進淡江中學開始「清鄉」、「肅奸」的行動,強行抓走陳能通校長等師生(自此失蹤迄今下落不明)。除了淡中師生蒙難,淡水街民當天多人遇害,也有上述鎮民代表李祖山等數十人遭受逮捕,大都未經審判槍決於淡水或關渡之公墓。其中,當時水梘頭行動的副指揮吳有德從容就義的英雄事蹟,一直為淡水老居民所傳頌。

88-3188-23吳有德原任職淡水郡役所小職員,是滬尾街上公認的有為青年,他3月13日下午在中正路家中被捕,兩天後押赴關渡行刑,車經中正路時數度英勇站立向街坊父老、妻小揮別,卻遭士兵擊倒。行刑時從容就義,要求向淡水方向拜別(由被徵召的押送司機、也是他同學所目睹)。翌日,他的父親到關渡埔頂領屍,看到他頭部被射擊兩槍、手腳骨皆折斷,據傳是他臨死不屈,拒絕下跪,以至士兵用槍托擊斷其腳才槍決。

牽連無辜 歷史悲劇

88-29事實上當二二八事件形勢逆轉,曾參與襲擊水梘頭屯營的那一些隊員,泰半已聞風逃亡。接著,特務驅使數名當地線民,搜索該隊人員。遂逮捕了未及逃亡的若干隊員。後來,經淡水鎮長杜麗水與副鎮長李木榮兩位出面向軍方求情。尤其淡水某治安單位的H隊長是一位陳儀旗下的典型「幹將」,參加過攻擊水梘頭屯營的那一些青年們難逃他的掌握。H某展開其「幹將」的手腕,由線民的接線, 與他們的家長們討價還價,有些家長花數萬圓,有些花一、二十萬圓,才消災了案。當然,不少人是無辜受害,有少數是國軍無中生有羅織罪名以邀功(如淡中師長),有些是藉機公報私仇,也有趁火打劫、謀財害命(如淡水高爾夫球場謝萬益經理遇害)。而更多則是陷人於罪,榨取錢財,鄉土史學家、也是淡中1942年畢業的周明德學長,就在其書中收有這段軼事。

楊三郎先生係留法的著名西洋畫家。他因喜好淡水的景色,尤其是夕陽時分的美景,在二次大戰時便搬居於淡水紅毛城附近一棟瀕河的日式木造平屋。3月中旬某日,他由臺北乘火車返淡水。當回家之前,順路赴鎮公所訪老友杜麗水鎮長。杜鎮長凝視他,發抖般匆匆地耳語:「你還不逃!特務人員正在搜索你呀!」楊三郎先生當場愕然,即悄然離開鎮公所,向不遠處臨河小巷「崁仔腳」急奔,雇一艘雙槳仔小漁船為交通工具,由水路往臺北方向遁逃。

楊三郎先生與一些淡水人士一樣,只參加過自治會,並無發表過激烈言論更無參與暴亂。那麼為何他被列在黑名單呢?據說只是他的身分特殊,家境富裕,又是臺籍人士早期留法的稀少西洋畫家之一,才被選上。易言之,上述「幹將」H某視楊三郎先生是一頭肥羊,竟將他列於黑名單上。所幸,他遇到了「貴人」杜鎮長,才能全身而退。楊三郎一直到淡江中學設立純德女中美術科時,才敢回淡水教書。

實際上淡水與淡江的苦難,也只是整個臺灣悲情的一角而已,二二八事件時臺灣可說是由北到南、自西而東,受到殘酷的對待和報復,社會菁英犧牲殆盡。他們生不逢時,若生長在一個正常國度,相信會為他的社會做更多積極的貢獻,為他的家人帶來更多的幸福。

 
 
1

Ccopyright © 2007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發行人/莊武男 總編輯/謝德錫 美編/姚莉亭 網站管理/創意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