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top-1

 
logo-1
   
banner-1
 
  首頁  
 
 
>>本期目錄
 
  01 社論
創新大道公祭典文化
 
  06 要聞
草埔尾庄八庄大道公 的 文化辦桌
 
  03

專題
水岸育生  繁英繽紛-中和里
綠疇林野生趣盎然-蕃薯里

 
  07 論壇
公民參與 審議民主
 
  04 社區營造
社造工作者的在地思維
 
  05 藝文活動
竹圍工作室 提供新生代藝術發表空間

 
  >>其他期別  
 
02

89期--2007年3月號
88期--2007年2月號
87期--2007年1月號
86期--2006年12月號

85期--2006年11月號
84期--2006年10月號
83期--2006年9月號

 
 
 
>>專題

水岸育生  繁英繽紛-中和里

謝德錫

90-34三芝鄉北新莊龜子溪,流至溪底後,一變成為淡水鎮大屯溪,在草埔尾崙、番子崙中間,形成肥沃的溪谷階地,加上兩個山崙的邊坡地帶,就是昔日草埔尾庄的地界,今日的中和里則是草埔尾庄扣除南平這個聚落後,形成的新里界。

中和里自往昔幾個地方大族:王、鄭、潘、李,便應用豐沛的大屯溪水力,經營碓米、製茶等農產加工業,創造不錯的局面,建構相當規模的瓦厝聚落,最為後人留戀。近年則是在社區工作者努力下,在環境景觀維護、濕地生態復育上建立不錯的風評,地方建設與生態維護要如何兼顧無疑是中和里目前最大的課題。

草埔尾上舊聚落

中和里舊稱草埔尾庄,是十九世紀以來便形成的聚落,原本涵蓋崙頂、北勢子、三角埔、小中寮與南平五個聚落。後來南平歸併於蕃薯里,現今僅存即日崙頂、北勢子、三角埔與小中寮等四個聚落。

草埔尾庄的聚落原本是以草埔尾崙(灰窯子崙)為主幹,崙頂、北勢子與南平分屬兩側,加上番子崙南側的三角埔、小中寮。草埔尾崙南側的南平,在1940年代由日本時代大地名改制為里時,才劃歸蕃薯里管轄。
而草埔尾的得名是因草埔尾崙承沿北新莊龜子山崙而下,為火山熔岩丘陵。在崙頂一帶成為平坦寬廣的台地,因兩側山谷谷風長年吹襲,形成大片草埔地形。在崙頂尾、北勢子頭的地段草埔限縮像尾,漢人移住民拓墾時,便將這廣大草埔的尾端,稱為草埔尾。

草埔尾幾個舊聚落,除原住民大屯社潘姓極早便在此定居發展外,漢人移住民李姓、鄭姓、王姓、張姓、蔡姓大都是在十九世紀初陸續進入拓墾。

崙頂

位處於草埔尾崙中段平坦高地與草埔尾崙北側邊麓到大屯溪畔的溪谷邊坡階地,早年漢人移住民便以山崙平坦高地來稱呼這個地區為崙頂。

崙頂的開發利用較晚,尤其早年平坦高地未有充足水源,住民大多居住於兩側,僅有一條小徑上通北新莊,住民就學、出入多以北新莊的頂路進出。近幾十年拓寬為行車道路,上通北新莊,下通灰窯子,兩側的住民便紛紛在道路兩側建造房舍。 90-31

北勢子

90-33位處於草埔尾崙中段以下,地勢較崙頂略低,土地為草埔尾崙北側向北傾斜到大屯溪畔。漢人移住民便稱這塊向北傾斜的溪谷階地為北勢子。
北勢子因是草埔尾崙向大屯溪大幅傾斜的地形,山崙與大屯溪畔溪谷階地,形成極大的落差,早年居民要爬陡峻的邊坡才能登上崙頂。

不過,近幾十年則成為草埔尾、蕃薯寮一帶的文教中心。早年,日本時代便有講習所設置,做為地方居民政令宣導、集合的場所。1950年代,因地方民眾的呼籲,先有屯山國小在此設立分部,利用講習所做為教室,後來在地方耆老蔡振潤、高火中、胡再興、翁金土、羅炳耀、陳佳祿、林朝枝及老師吳萬、李來和等人奔走呼籲下,地方民眾捐款捐地,獨立的中泰國小才能成立,提供子弟一個良好的讀書空間。尤其結合生態復育團體,設立人工溼地,進行溼地生態復育計畫,成為體驗溼地生態最佳的場域。

尤其,中泰社區活動中心一側的搬戲公埔極具神話傳奇,因早年地方熱鬧,聘請戲班對場做戲,引起雙方糾紛,導致一名藝人去世,地方民眾殮葬後,屢有靈驗事情發生,地方民眾便分角頭在農曆8月10日輪祀祭拜。

此外,由南平搬遷而上的羅根園家族在1950、60年經營製茶業,以星光茶廠名義打響名號,產製茶葉曾遠銷到美國。

三角埔

位處番子崙南側邊坡到大屯溪畔的狹小河階台地,因形如三角形埔地,漢人移住民便以三角埔來稱呼此地。

三角埔土地較為狹逼,歷來住戶都不多,僅剩少數幾戶住家,散居在相思樹林的綠海裡。

小中寮

位處番子崙南側中段,本屬原住民大屯社居住活動的區域,漢人移住民進入後,曾修建寮屋一同拓墾,便以小中寮來命名。

小中寮背倚番子崙,前有大屯溪曲流沖積切割的台地,原住民定居此地曾繁衍數十世代。西班牙、荷蘭佔領時代,以大屯社的族群名號,並延用漢人姓氏潘姓,成為在地原住民的象徵。

漢人移住民陸續進入拓墾,與大屯社透過通婚、買賣,小中寮便成為潘姓及漢人移住民:李、鄭、陳、王等各姓共同定居的地方。

大屯溪豐沛的水力及週邊的番子崙、草埔尾崙土地開發利用,米、茶兩種農作物便成為地方最重要經濟作物,碓米、製茶兩大產業,使得小中寮潘、李、鄭、王各姓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獲得不錯的發展,紛紛建立規模不小的瓦厝。

名家望族傳家聲

中和里的望族,有原住民潘姓,也有漢人移住民的李、鄭、陳、王各姓,在不同時代,從產業、地方自治等等方面,都有他們奮鬥的足跡,讓家族的名聲一直維持不墜。

潘姓家族

潘姓是在地原住民的著名家族,尤其二十世紀中,潘九在昭和2年(1927)創立勝芳製茶工廠,昭和14年(1939)成立精米工廠,一直是地方產業名人,尤其1950年代,勝芳製茶廠是大屯溪畔最大製茶工廠,每逢製茶時節,各地茶農運交茶葉,人潮鼎沸,有如繁華夜市。

李氏家族

大屯溪畔燕樓李姓家族,自十九世紀初移居桂竹圍後,傳衍發展成為地方最重要強宗大族。二房後代,李君子在二十世紀初於大正15年(1926)創立大屯製茶工廠,昭和14年(1939)設立精米所,子孫傳承發展奠下雄厚基礎。便積極介入地方事務,李君子曾擔任保正,兒子李根在則曾任中和里1~5屆里長,孫李宗文、曾孫李永祺則自第8屆便接棒擔任,另一孫李宗燦則是長庚里里長,大孫子李炳燈則擔任第五、六屆鎮民代表。

陳姓家族

陳姓家族也是小中寮望族,陳水源曾是第1~3屆鎮民代表及第6、7屆中和里里長,也長期擔任淡水重要金融機構「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要職。

王姓家族

王姓家族曾擁有龐大的祭祀公業資產,尤其王水永在二十世紀初,昭和12年(1927)成立榮記製茶工廠,曾風光一時。

鄭姓家族

90-32鄭姓家族也是小中寮望族,在二十世紀中,鄭運秩在大正11年(1922)成立小中寮茶葉公司開始製茶,昭和12年(1927)鄭火旺陸續成立合興製茶工廠,讓鄭家奠下不錯的基礎。1980年代以後,鄭振豐率先擔任第12屆鎮民代表,隨後兩位媳婦鄭楊淑玲、吳經真都連任數屆鎮民代表,其中鄭楊淑玲更曾擔任第17屆淡水鎮民代表會副主席。

水岸生態樂育生

大屯溪畔的中和里,在豐沛的水力資源協助下,曾是稻香、茶香撲鼻的田園、茶園。農忙的時節,稻農、茶農在番子崙、草埔尾崙兩側的坡地,中間大屯溪的河谷階地上,忙碌穿梭,那美麗的田園景象是鄉民回憶的舊夢。

隨著農業凋落,茶園退化成為相思樹林,肥腴的田地則多休耕、廢耕不復往日的容貌,居民除少數轉型為各類加工業外,都須出外謀生。

但隨著地方生態保育人士的推動,中和里最重要的河川-大屯溪,正隨著各種生態保育計畫重新甦活。首先是大屯溪在整治時期,不再是水泥加固的工程,而是生態工法的修築,曲流深潭小池隨處可見,加上地方河川生態保育協會的提倡,採取封溪護魚,整條大屯溪的生態正逐年轉變,育生的水中生物日漸增多。

而中泰國小則與相關單位合作,在北勢子橋旁,設立人工溼地,進行水生植物的復育栽培,多樣性溼地生態,多年經營下來,已是體驗學習不錯的地方。

尤其鎮公所及各級農業單位對休耕農地陸續展開花海育成計畫,第一期計畫中,大屯溪下游的石頭厝已成為一片花海,引來了不少遊客佇足參觀,若是計畫持續擴大使整條大屯溪兩側的河階台地都能成為各色花海,並適當規劃生態步道,讓鎮民、遊客隨著不同季節徜徉其間,社區農民能參與發展具有在地特色的農產品,休閒觀光農業便能形成氣候,成為社區永續經營的基礎。

中和里本就已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若能再配和大屯溪的溪流、溼地、田園生態的育生,必能一改淡水僻遠村里的寂寥景象,而成為涵具溪流、溼地、田園風光的休閒樂園!

綠疇林野生趣盎然-蕃薯里

謝德錫

蕃薯里位處淡水東北隅,地廣人稀,幾個聚落旁依著蕃薯寮崙(興化店)兩側發展。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為主的鄉野社區。定居的民眾多是以務農維生。

今日蕃薯里的幅員比起清領時期,日據時代的蕃薯寮庄多了一個草埔尾小聚落成為擁有南平、水碓、安子內、小坑仔頭和雲廣坑頭等等的聚落社區。
蕃薯寮庄舊聚落

蕃薯寮崙(興化店崙)是蕃薯里最重要的山崙,約海拔一百多公尺高,位處於大屯山麓西側,為火山熔岩流所形成的山崙。與隔鄰的草埔尾崙(灰窯仔崙)、圭柔山崙所形成的溪谷階地,便是原住民與漢人移住民棲息發展的地方。

蕃薯寮崙與小圭柔山崙間形成小坑仔頭、雲廣坑頭二個聚落,蕃薯寮崙與草埔尾崙則形成南平、水碓、安子內三個小聚落。

90-23清代形成的蕃薯寮庄包括小坑仔頭、雲廣坑頭、安子內和水碓四個聚落,南平則屬於草埔尾庄。日據時代,沿襲清代劃分,以大字名蕃薯寮、草埔尾來涵括這五個小聚落。

蕃薯寮的得名,是以漢人移民祖先拓墾時,初期少數鄉親僅營造簡單草寮,以種植蕃薯維生,大家便稱呼此地為蕃薯寮。隨後,家族繁衍聚落,建造各姓大型家屋,便為各姓厝屋的名稱,幾代以後,大型聚落形成,便紛紛以在地的地理形勢,人文特色來命名。

蕃薯里五個舊聚落,都極具歷史地理的特色,它們的來源是探索鄉土人文發展最好的材料。

  1. 小坑仔頭:
    位處於蕃薯寮崙(興化店崙)與圭柔山崙的上端,形如一小型坑谷地形,大家便將這小型坑谷名為小坑仔頭。小坑仔頭中心為窪地,四邊坡地涵養水份都下注其中,成為下游天然水泉源頭。
    早年定居的住民將四坑谷四周坡地都拓墾為層次分明的梯田,種茶植稻,可惜因農業萎縮沒落,不復往日景象,僅殘存幾分茶園,採取粗作方式收採茶籽。
  2. 雲廣坑頭:
    90-21位處蕃薯寮崙與圭柔山崙中端的大型坑谷地形,早年福建興化人盧雲廣帶領鄉親、族親來此拓墾,特將整片坑谷都開發成為田園,大家為了紀念盧雲廣的辛勞,便將坑谷命名為雲廣坑,清末時期更有雲廣坑庄的稱呼。在雲廣坑的上端,幾戶人家形成的聚落,大家便稱為雲廣坑頭。
    雲廣坑頭兩邊坡地,早年居民都植種茶樹,中間河谷階地則開墾為稻田。現在則都荒蕪休耕,幾戶早期住民也都星散移居他地。
  3. 安子內:
    位處在蕃薯寮崙中端斜出小山崙與蕃薯寮崙交會的小型坑谷地形,溪流曲折東流,溪流邊土地形如垵地,才會命名為安子內。早年拓墾家族因土地貧瘠,水源不足,多種植耐旱易生的蕃薯。後來因茶葉價高,兩旁坡地便紛紛改種茶樹,但現在茶葉衰落,也成為荒蕪的樹林。
  4. 水碓:
    90-25位處在蕃薯寮崙(興化店崙)與草埔尾崙(灰窯子崙)間,河谷階地落差最大地段,因早年居民利用溪流落裝置簡易水車來碓米,便以水碓來稱呼這個聚落。有一段時間水車動力除持續用來碓米外,也成為鄰近茶園製茶的動力來源,早年每逢收割、製茶的時節,便可看到農民挑殼、運茶絡繹不絕到此,碓打製茶。可惜因溪流水量遞減,田園荒蕪,水車早已廢棄,不見蹤影,碓米、製茶的景象也難得尋跡。
  5. 南平:
    原本是草埔尾轄管聚落,因蕃薯里人口不足,才割劃蕃薯里管轄。位處在草埔尾崙向南延伸而降的階狀台地,每一下沉的階地都較為大塊、平坦,大家便以南平來稱呼這塊台地。
    早年,這塊台地多為潘、羅、高三姓家族擁有,除種稻外,坡地也種植茶樹,生活富裕。

著名家族揚家聲

二百年來,蕃薯里各聚落不少家族除盡心開墾地方,建設家園,也多致力於地方事務,擔任保正、里長、代表,爭取各項資源建設家園,都留下不錯的聲名。

  1. 張氏家族:
    90-24安子內張氏家族,早年曾輝煌一時,以種植蕃薯起家,在製茶鼎盛時代,以雄厚財力,陸續興建幾座大厝,並有張秋金連任第一至第三屆鎮民代表,張金火擔任五屆里長。
  2. 王氏家族:
    水碓王氏家族,自日本統治時代便以勤儉起家,王炒(鹼草)陸續創辦水碓製茶工廠、水碓精米所精米工廠,而成為地方名人,擔任蕃薯寮保正、里長。王壽喜連任數屆里長。
  3. 高氏家族:
    90-22南平高氏家族曾是南平一帶最大地主,曾建有三座瓦厝,來台第四代高端明擔任過草埔尾庄保正。
  4. 潘氏家族:
    潘氏也是南平的在地老家族,潘錦和曾連任七屆里長,極具名望,而且教子有方,兒子是著名清華大學院長級教授。

綠疇林野生趣多

蕃薯里的土地上,除少數幾家工廠外,早年遍植的茶園、梯田,因人口老化,農業產值衰頹,多已進入退耕、休耕的型態,茶園退為雜木叢生的樹林,梯田大多崩塌、荒蕪,利用率極低。
今日在蕃薯里巡行,極目所見,除少數聚落的居民外,大都是林野綠疇,極具林木的生態。大小產業道路大都成為具有林蔭的綠色道路。

如何利用這綠色的資源,無疑是蕃薯里未來的發展關鍵。尋找出在地最具代表性、最適合種植的植物、作物。在四季的演替不同時節,開花結果,引導外來遊客悠閒來此欣賞,品嚐風味特餐,購買在地名產,才能使在地民眾永續經營自家的莊園。否則,讓少數建商隨著開發腳步,將農地化為建地,綠色的蕃薯寮、山崙、坑谷、溪流、樹林、田園…將一去難回!!
 


 
 
1

Ccopyright © 2007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Tamsui Culture Foundation
發行人/莊武男 總編輯/謝德錫 美編/姚莉亭 網站管理/創意人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非經本會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翻印轉載或重製
地址 台北縣淡水鎮三民街6巷1號 電話 (02)2622-1928
E-mail:tamsui@tamsui.org.tw
指導單位 logo-1